|
---|
—纪念天津地震46周年 46年前的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2分,河北省唐山、丰南地区发生7.8级强烈地震,波及天津市,烈度为8度,造成严重破坏。全市重伤21497人,死亡24296人。遭受破坏的各种房屋面积6300万平方米,占原有面积的61%,近70万人失去住房。对于那场严重自然灾难,至今我记忆犹新,想起来仍心有余悸。 我是1965年南开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天津市公安局工作的,1978年5月调到天津市委办公厅至2007年退休。我是那次大地震和天津震灾恢复重建、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的经历者和参与者。 地震的前一年1975年11月我被派去参加天津大港区太平村公社窦庄子普及大寨县工作,1976年7月26日完成任务后回来。我清楚地记得,我回来的第二天,即1976年7月27日夜里,天下起了大雨。到28日凌晨,人们正在熟睡中,突然听到一阵巨响,划过一道刺眼的闪电地光,房屋剧烈晃动,我和老伴、两个孩子(儿子7岁、女儿1岁半)从梦中惊醒,挂在墙上的镜块被晃了下来,砸在老伴的眼角上,屋里一片漆黑,断电了,我立刻意识到“大地震了!”我和老伴一刻不停地给两个孩子穿好衣服,拿着手电筒,带着雨具、领着孩子就往外跑。邻居们也都从屋里跑出来了。楼道里黑乎乎的,住在二楼的老田夫妇领着三个孩子跑下楼,看见我说他家没有手电筒要向我借一个,于是我就把我的一个手电筒给了他。一出楼门看见临街二楼把楼角被震塌了,石头、砖块砸在院里,所幸的是没有伤着人。院里有一间临时搭建的小屋,地下室的老刘夜里嫌天气热睡在这里,被房上震下来的石头砸中小屋后砸在他身上,把腰砸坏了。我们住在和平区保定道和烟台道之间的新华路上。大家出了大院,冒着雨不约而同地都跑向离家不足200米的新华路体育场。在体育场已经涌进不少人。在这里我找了个地方,把老伴和两个孩子安置好。这时我看到市公安局机关的不少同志也来到体育场,其中也有我们处的同志。 我把家人安置好后,我作为副科长在脑子里把全科同志居住情况过了一遍。我想到,我们科有一位同志家在南市住平房,我担心地震房屋受损而伤着家人,那个时候又没有电话联系,于是就骑上自行车直奔他家里看个究竟。此时,天还没完全亮,一些路灯也坏了,街上站在许许多多从住房里跑出来的居民。许多人披着雨衣或打着雨伞,不少没有雨具的人,浑身被淋湿了。马路上骑自行车的人很多,特别到了南市,马路窄,车都骑不动,免不了互相碰撞,但大家都很客气。到了他家里看到他们全家平安无事,我嘱咐了他们几句,便放心地离开了。处里要求各科要及时掌握科里人员地震后的情况。我们科共有人员14名,我们想方设法与大家取得联系,除一人回老家探亲外,确认大家都很安全后,及时向处里作了汇报。 从地震后到年底,在全市开展了抗震救灾斗争。1976年8月4日,以华国锋同志为首的中央慰问团赴唐山考察灾情、慰问灾民。8月6日华国锋同志结束在唐山的考察后,不顾余震危险和劳累,亲临天津视察灾情,代表党中央、毛主席慰问群众,表达关怀,作出指示。那一天,我正在市公安局大楼值班,一出门看见唐山道南头戒严了,后来才知道是华国锋同志到灾情严重的崇仁里居民区视察慰问灾民。9月初,华国锋同志在唐山丰南抗震救灾先进单位和模范人物代表会议上作了重要讲话,对抗震救灾工作作出部署。市公安局党委及时传达贯彻中央和市委的指示精神,要求各处各分局切实做好救灾工作,安置好干警的生活,充分调动广大干警的工作积极性。处党委多次开会强调,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表彰好人好事;要加强组织纪律性,坚守工作岗位;要关心干警生活,尽力帮助他们解决困难。 我记得,由于余震不断,震后有近两个月时间老百姓大都在防震棚里睡觉,露天而居。简易防震棚用缝在一起的塑料布、雨衣(少数用木板、油毡纸),甚至用一把把雨伞排在一起搭成临时的小棚,在大街小巷、公园里、体育场随处可见。后来,人们开始对棚子进行加固,尽量利用树木、电线杆甚至灌木等物以及家具固定,而且不断进行修缮,使其尽可能住的舒适一些。 我们就住在新华路体育场临时搭的塑料棚里,夜里既热又挨蚊子咬。到了10月份,开始搭建临建棚。街道居委会成立了若干向阳院,每个向阳院有20来户人家,我被推选为向阳院主任,交给我的任务是负责组织20户群众在新华路体育场建20间砖结构的临建棚。我干建筑是个外行,虽说是建临建棚,但所需的建房材料一件也不能少。俗话说“土木工程不可擅动。”建20间临建棚的工程量确实很大。我紧紧依靠这20户好邻居,大家积极性很高,有力的出力、有车的出车、有工具的出工具,我们组织起来到重灾区房屋倒塌严重的甘肃路、东北角、大营门等地方找砖、找木料、找窗户等建筑材料,自己动手,日夜兼程,在大家的齐心努力下,用了近一个月的时间,楞是在平地上建起了20间近200平米的砖结构的临建棚。到11月初,大家都住了进去。11月15日晚9: 57发生6.9级地震,震中在天津宁河县。大家就住在自己建的临建棚里,震感强烈,我担心发生意外伤害,但我们亲手搭建的临建棚经受住了考验。 1976年下半年,我们除了参加抗震救灾工作外,还经历了几件令人难忘的大事:一是,沉痛悼念毛主席逝世。9月9日毛主席逝世后,人们沉陷在极度的悲痛之中。11日全市广大军民开始举行吊唁仪式;18日,50万人在中心广场隆重举行毛主席的追悼大会。我们科的同志以对毛主席无比崇敬的心情,认真学习有关悼念文章,牢记毛主席的丰功伟绩,决心化悲痛为力量,继承毛主席的遗志,进一步做好各项工作,把革命进行到底。二是,深入开展批判“四人帮”罪行的斗争。1976年10月6日,中央政治局对江青、张春桥、姚文元、王洪文实行隔离审查,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8日至15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了“打招呼会议”。随后,天津市委多次召开各种会议,揭发批判“四人帮”的罪行。这一段时间,全科同志认真学习中央有关文件和市委指示,对“四人帮”的罪行进行了深入的批判。三是,切实加强了公安工作,坚持对敌斗争不放松。为适应抗震救灾的形势,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市公安局党委及时作出安排,全面加强了各项公安业务工作。 1978年6月,林乎加同志任中共天津市委书记、市革委会主任。林乎加同志高度重视震灾后的恢复重建工作,下大力量解决群众住房问题。林乎加同志到任后不久,新华社天津分社写了一份《天津修建地震灾民住房的情况和问题》的国内动态清样,受到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华国锋同志亲自批示,责成市委认真解决群众住房问题。在林乎加同志的主持下,市委认真学习贯彻党中央的指示精神,提出:一方面抓紧震灾恢复重建,加快修建破损房屋进度,另一方面着手新建居民住宅,适时提出了两年内建成700万平米住宅的计划。市建委认真落实市委的要求,制定了具体规划和措施方案。 1978年9月19日至20日,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同志率中国党政代表团出访朝鲜回国途中在天津进行了视察。在津期间,邓小平同志在听取了林乎加同志的工作汇报后,对发展工农业生产、搞好来料加工和补偿贸易、加强工人培训,以及加快住房建设等作了重要指示。邓小平同志对当时全市大街小巷挤满连片的临建棚、人民生活极为困难的情况十分不安。20日下午,邓小平同志在林乎加同志的陪同下,来到了河北区黄纬路居民住宅建设工地,先后视察了已经竣工的团结里和军民里住宅楼,以及正在紧张施工的胜天里工地,仔细察看了新建楼房和施工现场,了解居民住宅建设情况。当他看到一幢幢崭新的楼房后非常高兴,连声说好,并指示一定要把房子建好,注意质量问题,让人民群众住着满意,同时要抓紧在几年内真正解决群众住房问题。在视察黄纬路第二建筑公司二工区工地时,邓小平同志一再指出:“要注意房屋设计,式样应多一点,外观要美观大方一些。”为了解决更多的居民住房困难,他还建议说:“楼层的层高三米多,不如楼层低一点,房间宽一点。整座楼还是那么高,但四层就可以变为五层,利用率也就高了。”小平同志还说:“卫生间要装上淋浴就方便了。”能为老百姓想得这么周到,陪同小平同志视察的天津市委领导同志们深受感动。在离津的列车上,小平同志详细听取了乎加同志和市建委负责同志的汇报,就新型建筑材料、施工机械化、建筑队伍、施工管理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最后小平同志发表了重要谈话。小平同志的重要指示,为天津搞好震灾恢复重建、加快城市建设、改善人民生活指明了方向。1979年8月7日至10日,1986年8月19日至21日,邓小平同志分别在天津市委书记陈伟达同志,市委副书记、市长李瑞环同志的陪同下,两次来天津视察工作,在听取市委汇报和实地视察后,小平同志就贯彻落实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解放思想、改革开放、讲政治、加强组织建设、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生活等问题发表重要谈话、作出了重要指示。这些谈话、指示对天津乃至全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現代化建設事业具有重大指导意义。邓小平同志每次視察天津的重要谈话及其实践活动,都表現出他开辟社会主义建設新道路的巨大政治勇气和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巨大理论勇气,成为天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現代化建設的行动指南。 1980年4月19日,华国锋同志震后第二次来天津视察工作。谷牧、宋养初、张百发和河北省委书记金明等随同华国锋由秦皇岛乘火车一起到达天津。在听取了市委书记陈伟达同志的工作汇报后,华国锋表扬了天津市人民克服困难、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他希望天津市人民动员起来,奋发图强,闹生产,闹节约,努力把天津建设好。华国锋非常关心天津人民和天津的住房建设情况。三年多以前,他曾经在余震频繁的1976年8月代表党中央前来慰问天津市人民。这次一踏上天津的大地,他立即驱车前往中心花园、新华路体育场、天津大学等处的临建棚巡视,还来到和平区新兴路一带的迎新楼,探望慰问震后迁入新居的居民群众。他对天津市委下定决心,准备花大力气解决群众住房问题表示赞许。他指出,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要重视人民的疾苦,我们要与人民共甘苦,千方百计为人民服务。华国锋同志还对天津发展工农业生产、解决城市用水等问题作出重要指示。 从1976年地震到1986年地震十周年,十年间的前两年,即从1976年7月到1978年6月,天津人民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认真贯彻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在抗震自救、稳定人民生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从1978年6月至1986年6月,先后在市委书记林乎加、陈伟达、倪志福,市长胡启立、李瑞环主持下,天津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各省、市、自治区和人民解放军的大力支援下,全市震灾恢复重建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在震灾恢复重建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秉承“人民城市人民建”的理念,在加快修复震损住宅、加快建设居民住房的同时,城市建设全面展开。1980年6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关于天津市地震后住宅及配套设施恢复重建的3年规划》,决定从1981年起新建住宅650万平方米,每年新建配套建筑近40万平方米,市内道路、给排水、环境保护、绿化等方面都有新的规划。从1981年开始,天津市进入震灾恢复重建的新阶段。1月29日,市政府发出《关于下达安置临建户用房和拆除临建任务的通知》,对分配新建、重建住宅及安置震灾临建户提出要求。6月18日至19日,市政府召开全体会议,讨论加快天津市震灾修复重建步伐、拆除临建棚问题,决定采取坚决措施,在年底前全部拆除临建棚,解决震灾居民住房。6月30日,市政府公布《天津市城市建设拆迁安置办法》、《天津市城市建设拆除私有房屋补偿办法》、《天津市安置震灾无房居民住房及拆除临建棚实施办法》和《天津市整顿市容暂行规定》等法规,全面加以推动。到年底,全市共有274万平方米住宅工程土建竣工,其中完成配套达到居住条件的有256万平方米;完成分房拆棚任务,共拆除4.9万多间临建,2.3万多户住临建的居民和1万多户住周转房的居民搬入新居。至此,只用5个多月的时间就彻底消除了地震灾害遗留下来的临建痕迹。经过3年奋战,到1983年,全市共修复加固住宅676.5万平方米,先后重建了贵阳路、大营门、东南角、大胡同、黄纬路、大直沽后台(即“老六片”)和崇仁里、小稻地、求是里、南头窑、小西关(即“新五片”)等居民住宅区,安置震灾户和临建户11.2万户,安置各类住房困难户4.13万户。地震痕迹全部消除。震后恢复重建的同时,一批配套设施齐全、布局合理、建筑新颖、环境优美的新住宅区,陆续按规划建成,十几万户居民迁入新居。这些小区的规划建设均达到建国以来天津市住宅建设的最好水平。在建设和维修住宅的过程中,全市上下还积极按照“干净、整齐、合理、美化”的原则,大力整顿市容、厂容、店容、校容,拆除违章建筑和“破烂裙子”(围墙),根据规划修整围墙、街道,绿化庭院,兴建天津海河带状公园,市容面貌有很大改观。震灾恢复重建期间,天津市新增了一批市政公用设施,增强了城市功能。供水系统有较大改善,3年共铺设供水管道436公里,供水范围扩大到284平方公里;排水设施有所增加,重点建设了9个新辟住宅区的配套,同时完成了市区6个区的配套建设;市区共改造和新建道路183万平方米,为“文化大革命”期间十年新增道路面积的1.8倍。与此同时,公共交通设施、园林绿化、煤气化工程,以及电力、电讯、生活配套设施、农村村镇建设等方面都有新的进展。市委、市政府在抓好震灾恢复重建的同时,还采取有力措施积极恢复生产、发展经济,推动天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新的胜利。 这期间,市委、市政府在城市建设、改善人民生活方面做了以下几件大事:一是,通过多种途径安置了64.4万多人就业,其中近一半是靠发展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安置的,基本上解决了城镇青年的待业问题。二是,近两年共建设商业网点3000多个,方便了居民的生活。三是,“三环十四射”作为天津震后重建工程建成通车,解决了上世纪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改善了天津的投资环境,增强了城市活力,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四是,建成了引滦入津工程,基本上解决了天津城市用水问题。1981年,面对天津遇到半个世纪来严重的干旱,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兴建引滦入津工程。这是解决天津城市用水的重大战略措施。整个工程全线约234公里,215个工程项目,工程任务十分艰巨。在人民解放军驻津部队和铁道兵八师、天津警备区指战员,以及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在国家有关部委和河北省等19个省市的大力支持下,经过一年零四个月的艰苦奋斗,全部工程于1983年9月11日建成通水,比国家要求的通水时间提前了两年。这项工程为天津提供了一个比较稳定的水源和较好的输水系统,大大改善了全市的供水状况。从1983年开始,天津市委、市政府每年都要为城乡人民办20件实事,并形成了制度坚持下去。 1986年4月唐山大地震十周年纪念日前夕,时任天津市市长李瑞环同志提议建立一个抗震纪念碑。经过几个月的努力,由天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工程师陈宝长设计的抗震纪念碑于1986年7月28日竣工落成。纪念碑坐落于天津和平区南京路、成都道与河北路交汇的三角地带。 天津市抗震纪念碑的碑体由四片直角三角形的花岗岩拱立而成,为金字塔形,下宽上窄,寓意智慧、力量、前景展望,四个支撑表示稳定、来自四面八方的支援,同时也寓意感谢四面八方对天津的支援。全高19.76米,象征唐山大地震发生时间1976年。纪念碑从各个方面看上去都是一个“人”字形,从空中看就是一个“十”字形。这样的设计寓意人定胜天,体现人民的力量能够重建家园,建设新天津。纪念碑的顶端有三个人物分别代表工人、农民、士兵。 天津市抗震纪念碑铭文如下: “公元一九七六年七月二十八日凌晨三时四十二分,河北省唐山发生七点八级大地震,强烈震波摇撼津门。十一月十五日二十一时五十三分,复发强烈余震。震中在天津市宁河县,震级六点九级,烈度八度。震灾肆虐,造成巨害,使四千一百二十二万平方米房屋严重损坏,两万四千二百九十六人惨遭不幸,上百万人民露宿街头,数十亿财产毁为瓦砾。天津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各省、市、自治区和人民解放军的支援下,面对劫难,巍然屹立,以人定胜天的坚定信念,奋起投入抗灾斗争,在余震频仍之际,先人后已,抢救群众,舍生忘死,排除险情,迅速恢复生产,社会秩序井然。十年来,全市人民在中央关怀与支持下,奋回天之力,消灭震痕;树再造之功,重建家园。幢幢楼厦,千姿百态,耸立于海河两岸;片片园林,争奇斗艳,织绵于新宇之间。经济建设发展,人民生活提高,城乡面貌改观,一个文明、整洁、美丽之新天津正展现面前。英雄业绩,惊天动地,众志成城,汗青炳著。渤海远,燕山长,救灾抗震,难忘往昔之艰辛;利国福民,端赖今后之努力。特立碑志念,用昭后昆。 天津市人民政府 一九八六年七月” 四十六年过去了,天津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地震灾难留下的痕迹早已不见踪影,留在人们心里的只是那场灾难带来的伤痛记忆。天津抗震救灾斗争取得的伟大胜利,是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市委、市政府坚决贯彻中央的决策部署,全市广大共产党员、解放军武警官兵、各行各业广大群众不畏困难、团结一心、艰苦奋斗的结果。天津全党和全市人民以坚定的意志、顽强的斗争精神经受住了严重地震灾害的考验。从这场伟大胜利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的主心骨,是从容应对各种复杂局面、战胜各种艰难险阻、领导我们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比的优越性,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是夺取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胜利的根本保证;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团结群众共同奋斗,是战胜震灾、加快发展、走向新胜利的力量源泉。 在一场场伟大的抗震救灾斗争中,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英雄的中国人民用汗水、智慧、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抗震救灾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是全体中国人民共同创造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永恒的精神力量,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内容。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心系灾区、心系人民,多次亲临地震灾区视察,慰问灾区人民,对震灾恢复重建、弘扬抗震救灾精神作出重要指示。2016年7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唐山地震40周年之际到唐山调研考察时指出,“在同地震灾害斗争的过程中,唐山人民铸就了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这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我们要遵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教诲,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捍卫“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传承红色血脉,发扬光荣传统,践行伟大建党精神,弘扬抗震救灾精神,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尽心尽力做好各项工作,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请大家一起呼吁:祖国文明建设应从央视和国营媒体禁刊酒类广告做起。酒,从精神到肉体已经伤害了无数国人!-《海外南开人网》敬启 |
|
---|
| Contact 联系 | Last Revised
08/03/202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