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日晚,美國賭城拉斯維加斯市曼德勒海灣酒店附近正在舉行露天音樂節,結果突然有槍手站在32樓上居高臨下向人群掃射,截止到寫稿已經有超過58人死亡,500余人受傷,凶手向听音樂會的人群點射數百槍,死傷人數有可能進一步上升。社交媒體流出的視頻顯示,槍擊聲猶如戰爭片中碉堡機槍發出的“噠噠噠”的聲音,持續了不短的時間,現場民眾在尖叫、哭泣聲中四散奔逃。讓人覺得遺憾的是,由于音樂節音響的影響,一開始人們并不知道發生槍擊,直到音樂停了人們才听到槍聲,于是才開始躲避,這應該也是死亡人數多的原因之一。
比這種慘得多的場面,在中東、非洲可謂司空見慣,但發生在被稱作天堂的美國,可能還是讓人感到有些不適應。然而,現實是,美國槍擊案近幾年頻發。近幾年的槍擊案中,有的案子是恐襲,有的案子則完全是報復社會。根據美國警方的說法,這次史上最嚴重的槍擊案,是一次“獨狼”式行動,已確定槍擊案嫌犯為內華達州梅斯基特(Metropolitan)的白人男子,64歲,本地居民,有犯罪記o哄C凶手在特警攻入酒店後自殺,其房間內有10只自動步槍。美國警方第一時間明確這不是一次恐怖襲擊,并且聲稱凶手的女伴與槍擊案無關。
看到這種狀況,想想有些不可思議。因為,在世界最強大的國家美國,竟然逛個街、看個音樂會或球賽什麼的,都可以不明不白的被槍打死,甚至如果路途遠一點半夜不開車都不敢出門,這真的是世界上號稱最民主、最自由、最發達的國家嗎?然而,現實卻是,這就是美國。
從凶手準備了10把自動步槍和非常充足的子彈,在音樂節人群非常密集之時在32樓居高臨下對廣場人群進行射擊看,這是一起精心策劃的大屠殺。然而,令人感到詫異的是,美國警方和情報機構竟然對此一無所知。
那麼,這種情況到底為什麼會發生?為什麼美國就是無法實現禁槍呢?
筆者認為,美國之所以槍擊案頻發,根本原因在于四個方面:
(一)、霸權衰落,深層社會矛盾正在逐漸爆發。
任何一個國家,當其足夠強大時,其內部的矛盾可以通過一些手段轉化到外部去。然而,當一個國家的強權衰落,內部的深層次的矛盾就無法順利轉嫁于外,于是內部的矛盾就會爆發。
美國也不例外,由于美國霸權在進入21世紀後快速衰落,他無法再將自身的問題順利、全部轉嫁于外,于是深層次的社會矛盾開始逐漸爆發。當某些人覺得生活無望并且對社會產生仇怨時,選擇采取極端手段來報復社會的情況就會越來越多。
這其中的邏輯也很簡單,以美國近幾年的情況為例。2007年爆發次貸危機并引發全球金融危機後,美國雖然通過量化寬松將部分債務黑洞由私營部門轉嫁到了海外持有美圜者身上和美國政府身上,并且通過貨幣擴張實現了資產價格上漲從而修復了資產負債表,但由于其社會生產并沒有取得什麼本質性突破,其科技創造所獲的超額利潤又被像隻果這樣的公司所把持,這就決定了其政府無法很好地做轉移支付,無法從根本上改善中產階級及以下群眾的生活。直白說,就是美國的政策雖然緩解了社會矛盾集中爆發,但由于經濟空心化的本質并未發生根本改變,這就注定了其深層矛盾會隨著時間推移逐漸爆發。再加上美國儲蓄率長期基本為零的情況下民眾卻一直維持著高消費,那麼當消費水平持續下降時,相應的社會矛盾就會在某個時刻因偶發事件而爆發。
筆者曾多次分析,美國的槍擊案會越來越多、規模可能越來越大。現在的情況確實有向這方面發展的趨勢。以這次64歲白人老頭的“獨狼”式襲擊為例,很可能是隨著年齡增長收入下降、自身或家庭矛盾無法解決,再加上性格極端才走了這樣一條路。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美國人并不會反思這種深層次問題,而是將問題歸于相關個體,于是相關案件必然會變著花樣出現。這就像金融危機後美國爆發騷亂已經很多次,這也是美國社會深層次矛盾爆發的局部體現。
(二)、利益集團綁架,無法實現禁槍。
我們都知道,美國是一個可以持槍的社會。美國允許公民持槍是個歷史傳統,美國獨立前的殖民時期殖民者就普遍配槍,最初13州獨立時肯定也需要槍,再後來不斷對印第安人屠殺、不斷搞領土擴張也需要槍,再後來西部大開發根本就沒有什麼政府維持秩序可言自然還是用槍來保護自己。最初是有錢人或強人有槍,再後來經濟發展了,槍械也就形成了一個產業,普通老百姓也就有了持槍的訴求,于是美國持槍就被法律給固定了下來,一直持續到現在。
前幾年微博上有些人會不懂裝懂地說,美國法律允許持槍是美國公民自由和社會民主的象徵,有了槍公民就有了對抗政府暴力的權力。然而,現實情況卻是,佔領華爾街運動沒人敢拿槍,因為別說拿槍就是別的任何可能成為凶器的東西被警察確認都可能隨時被打成篩子。更何況,相比警察的裝備,普通民用槍械就是渣渣。美國警察使用的重型機槍,比大多數國家野戰所用的機槍都厲害,美國警用裝甲車也根本不是普通民眾拿著的普通槍支可以對抗的。更何況,還有更加強大的軍用裝備。所以,所謂美國公民持槍是能對抗政府的暴力就是缺乏常識的搞笑說法,那種槍也就是防防身,別提要對付美國政府了。
美國之所以無法實現禁槍,筆者分析根本原因有三個:
一是利益集團的綁架。2012年的數據顯示,美國民用槍械年產值高達318.4億美圜。這麼大的商業利益,槍械利益集團養了大批的利益代言人,包括不少美國議員。而且,由于美國是聯邦制國家,各個州有很強的自治權,中央政府對地方的節制能力有限,這導緻那些生產槍械、經營槍械都和地方的稅收、就業等利益直接相關。正是這些因素,奧巴馬政府8年想禁槍都沒有哪怕一絲一毫的進展。
二是美國缺乏安全感的文化和對政府的不信任。美國是從一個殖民地逐漸發展到今天的,兩三百年時間又經歷了急劇的擴張,到現在還是松散的聯邦制,政府根本無法形成統一的合力,這就決定了美國人對政府有一種天生的不信任和不安全感,由此演變出來的持槍文化讓很多人覺得只有手里拿著槍才感覺到安全。這其中道理也很簡單,美國人根本不相信美國政府能真正實現禁槍,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真的推行禁槍則意味著守法者可能成為受害者。所以,雖然美國經常發生槍擊案,但支持合法持槍的人佔總人口比例依然非常大。這一點,和中國兩千多年來都是郡縣制的中央集權文化有非常巨大的差異。
三是禁槍根本沒有任何政治好處。美國的政治體係很難產生真正的大政治家,基本都是維護自己利益的投機政客,哪怕稍有理想的政客,面對壓力大多也是選擇妥協而非堅持。在美國,禁槍不會有任何好處,不但會得罪利益集團,還可能得罪那些支持合法持槍的民眾。美國已經經歷了那麼多次槍擊案,死亡那麼多人,但你很難看到因此進行大規模示威游行的力量,也很難看到有哪個政客因此極力推動禁槍。一個國家的政治、經濟都被利益集團控制了,由美國身上可見一斑。
(三)、在“美國優先”的霸權思維指導下到處制造矛盾,最後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對于這次槍擊案,到底是是報復社會還是恐怖襲擊,至今依然很難說。美國警方第一時間宣布與恐襲無關,這顯然不是認真調查的結果,而是為了避免社會恐慌的政治選擇。否則,剛剛發生的事情,怎麼可能那麼快就確認與恐怖襲擊無關?而事情發生幾個小時後,IS也出來宣布對事情負責,說凶手是幾個月前皈依的。IS所說并不完全可信,因為這可能正是其借機制造美國混亂的藉口。但是,也同樣不能排除與恐怖組織有關。雖然,凶手是白人,但他可能先是對社會不滿又有極端情緒,然後又接觸到極端組織的宣傳從而成了恐襲者。也就是說,凶手并不一定是為了IS才去恐襲,而是可能為了報復社會而加入了IS。另外一個值得懷疑的點是,警方否認與襲擊有關的凶手女伴到底是什麼來歷很關鍵,因為之前的有一次槍擊案,就是敘利亞的女恐怖分子拉攏的阿拉伯裔美國人制造的恐怖襲擊。
然而,不管怎樣,美國的槍擊案有些已經證明是恐襲,而這些恐襲的力量大部分來自IS等極端伊斯蘭組織。極端組織從哪里來的?是美國為了自身的政治利益不斷在中東發動戰爭,打破中東地區的政治平衡從而滋生出來的。事實上,雖然美國相比歐洲遭受恐襲的壓力要小一些,但隨著恐襲的滲透,美國也必然會受恐襲持續困擾。
所以,“美國優先”的霸權思維必然會引發世界更多矛盾爆發,而這些矛盾也必然會一部分反噬到美國身上。
(四)、美國人的意識形態。
美國人以自由著稱,這種自由的確有其好的一面,可以促使人的自由發展(當利益集團足夠強大時,這種自由就只是相對的了),但也有壞的一面,那就是會形成放縱、放任,無法快速形成凝聚力。在這種意識形態下,美國很難形成對傳統習慣的挑戰力量,這就決定了美國的持槍傳統在民間都很難形成社會共識,就更別說在政治層面了。
事實上,在筆者看來,美國這樣的問題,既是政治體制問題,又是意識形態和文化問題,更是自由泛濫的深層社會問題。這些問題,在美國足夠強大時,社會矛盾較少,當然相關矛盾也就不會集中爆發或對社會影響不大。但是,當霸權不再,當社會矛盾無法轉嫁,那麼沒有高效聚集的政治體制,沒有集中統一的意識形態形成的政治力量,自由化不斷泛濫的結果就是政治會出現動蕩、社會治安會變差、各種矛盾會集中爆發。
美國雖然依然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但其本身的體制問題、社會深層次矛盾問題、文化問題、經濟問題目前無法有效解決。或者說,還沒有政治力量能夠推動這些問題的解決。以特朗普為例,他雖然只是上任大半年的總統,但他在美國施政已經非常困難,各種阻力之大是二戰以來前所未有的。至于其外交政策和全球戰略,“美國優先”缺乏戰略高度和層次,更缺乏兼顧他國利益和包容世界的胸懷,如此持續只能進一步激化世界矛盾,這些激化的世界矛盾會因為美國力量的衰落而更快地向美國內部波及,從而形成內外矛盾的共振,在不知不覺間給自己帶來內傷。
世界在前進,最強大的美國在面對自身問題時卻陷入無解狀態,這不得不說是一種悲劇,強權的悲劇。
面對史上最嚴重恐襲,總統先生也只能說:上帝保佑你們!怎麼看,這都是莫大的諷刺。
看個球、听個音樂、走在路上,都不知道誰會不會給自己放個冷槍從而結束生命。安全,是人的最基本需求,然而在世界上哪怕西方發達國家,安全都正在成為奢侈品。所以中國要珍惜來之不易的安全,誰冒壞水試圖破壞這樣的安全,誰就是社會的敵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