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尋訪十九路軍遺跡 最近,應十九路軍淞滬抗日將屬廣州聯誼會會長、蔡廷鍇將軍長孫蔡醒民和羅定市政協副主席沈燦明邀請,我由香港前往廣州和羅定尋訪與十九路軍有關的遺跡。同行的還有十九路軍師長沈光漢將軍之子沈大中、處長葉少泉將軍之子葉翹南。 廣州紀行 我們尋訪的第一站是位於廣州市水蔭路的十九路軍淞滬抗日陣亡將士陵園。1932年1月28日深夜,日本海軍陸戰隊出兵進犯上海閘北,淞滬抗戰爆發。十九路軍以三萬之師,頑強抵抗武器精良的十萬日軍,激戰三十三天,經歷大小一百多次戰鬥,擊斃、擊傷日軍萬餘人,迫使日軍三易主帥,粉碎了日軍「四小時佔領上海」的狂言。十九路軍前身是粵軍第一師,該軍是一支廣東人組成的軍隊。淞滬抗戰可以説是廣東人為國家作出的傑出貢獻。 1933年,主要由華僑捐資在陵園現址建成十九路軍淞滬抗日陣亡將士墳園,抗日戰爭期間遭到日軍嚴重破壞。蔡醒民先生說,抗戰勝利後,他隨祖父到此拜祭時,當時園内雜草叢生,先烈紀念碑周圍小販雲集。「文化大革命」期間陵園再次遭到破壞。改革開放後,情況才大爲改觀。1981年廣州市成立十九路軍淞滬抗日陣亡將士陵園管理處。1989年,陵園被國務院列為第二批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1991年,廣州市政府開始對陵園進行大規模修復和整治。1995年,陵園被民政部公布為全國第一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十九路軍淞滬抗日陣亡將士陵園有凱旋門、先烈紀念碑、英烈題名碑、抗日亭、戰士墓、將士墓、先烈紀念館等七處紀念建築物,是一座富有古羅馬建築風格的陵園。陵園内綠樹成蔭、道路整潔、建築物排列有序,營造出莊嚴肅穆的氣氛。 位於中軸線最北端的先烈紀念碑是陵園的主體和代表性建築。在巴洛克風格的半圓廊柱拱衛下,一座近20米高的花崗岩紀念碑高聳入雲。紀念碑下部矗立著十九路軍無名戰士銅像,肩扛步槍,氣宇軒昂。這是廣州著名雕塑家尹積昌教授的作品。塑像前方排列著兩對銅獅、八只銅鼎。這些雕塑暗喻「一﹒二八」淞滬抗日。蔡醒民先生說,紀念碑原來的雕塑在廣州淪陷後,被日軍拆毀熔化,用來製造武器。這些雕塑是1991年以後重新鑄造的。 紀念碑兩旁有將士墓和戰士墓。肅立在蔡廷鍇將軍題字的「淞滬抗日暨歷役革命陣亡將士公墓」前,不由我思緒萬千。經歷過戰爭洗禮和政治風雲的衝擊,這些爲國捐軀的勇士們終於獲得了應有的尊重,他們的靈魂可以安息了。 羅定紀行 在高速公路上疾行三個小時之後,我們來到粵桂交界處的廣東歷史文化名城羅定。次日在羅定文史專家陳大遠陪同下,從市區出發,乘車穿越收割後的稻田,我們來到羅鏡鎮龍岩村蔡廷鍇故居。這是一座磚木結構的粵西典型農家大屋,樸實無華。故居前有一座蔡廷鍇將軍戎裝策馬的石灣陶瓷巨型塑像,是十九路軍後人捐資塑造的。 蔡廷鍇將軍和蔣光鼐將軍是淞滬抗日的主要指揮官。1948年,蔡廷鍇又與李濟深等人在香港發起組織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1949年後,他先後擔任過國防委員會副主席、國家體委副主任、全國政協副主席。參觀蔡廷鍇故居過程中,蔡醒民先生對我說,祖父年輕時曾在家鄉做裁縫,了解民間疾苦。後來他在寳安縣做過警長,在搭船經香港返鄉途中,曾目睹外國人欺負中國人的情景。這些和他後來走上抗日反蔣的愛國之路不無關係。 我們還考察了與十九路軍有關的其他歷史建築,包括區壽年、沈光漢、葉少泉等三位將軍的故居。 建議羅定市政府參考香港活化歷史建築的經驗,通過招標的方式,吸引有實力的社會熱心人士,活化和保護這些歷史建築。可在保留建築基本結構和原貌的前提下,將其用作文化活動場所、特色賓館等,並在其中舉辦小型展覽,介紹十九路軍歷史或其它地方歷史。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爲之? (作者為嶺南大學榮譽教授、香港地方志辦公室副主任)
|
南开校友及海内外各界朋友信息交流公益網站 |
---|
| Contact 联系 | Last Revised
10/08/202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