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反金融腐败 分化的美国无奈求助社会主义 在“占领华尔街”(Occupy Wall Street)的号召下,纽约抗议活动已持续三周。虽然纽约市警察局以扰乱公共秩序罪拘捕了近千名示威者,但抗议活动迄今不但没有趋于停止的迹象,反而参 与人数有所增加,而且抗议活动更加具有组织性。示威者不仅出版了自己的报纸,设立了临时医院。组织者们还成立了“冬季委员会”,准备长期“抗战”。并且, 这股抗议浪潮已蔓延至洛杉矶、波士顿、芝加哥、丹佛和西雅图等地。
当美国政府为挽救金融危机的恶果,不惜财政血本,出台了7,000亿美元的不良资产救助计划,然而不断冲高的财政赤字和美国国债又酿成了“财政 泡沫”,引发债务危机,并制造了一场“华盛顿危机”。越来越多像Gary一样的美国人开始憧憬不一样的生活,他们对社会主义投以了期待。 美国信用评级近百年来首次遭下调,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持续恶化,挪威发生死伤惨重的枪击爆炸案,英国爆发几十年未见的大规模街头骚乱。种种困境和 乱象表明,在国际金融危机的沉重打击下,西方正在经历深刻的制度性危机。一个无法否认的事实是,西方国家的制度和体制正面临越来越大的变革压力。 “阿拉伯之春”引发“美国之秋”? 对此,不少西方媒体将这场“占领华尔街”的抗议活动称之为美国式的“茉莉花革命”。西班牙《国家报》报道称,曾占领西班牙广场、希腊城市和以色列街头的社会不满情绪来到了美国,并从纽约向其他城市蔓延,“在‘阿拉伯之春’之后,‘美国之秋’或许已经到来”。 但清华大学中美关系研究中心资深研究员陶文钊认为,“占领华尔街”抗议活动不会演变成类似阿拉伯“茉莉花革命”式的大规模骚乱。将这次抗议称为 一场“运动”更为准确,这与发生在中东、北非多国的所谓“革命”,在原因和背景方面都有本质上的不同,更不能将其贴上所谓“革命”的标签。 但预计,这种“抗争”还会持续下去,抗议人数也许还会增加。 但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经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江涌认为,此次抗议活动的发展很难预测,不排除演变成类似英国骚乱的可能性。在江涌看来,社会形 势的发展不同于经济和政治逻辑,某一个细微的因素都可能激化社会矛盾,正所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也是纽约警察加强戒备、全力以赴应对可能出现的一切 情况的原因。而且,也有分析人士警告,一种骚乱情绪正笼罩美国。 华尔街狂分红 中产阶层付代价 陶文钊认为,此次抗议活动的根源是持续3年多的金融危机,而这场金融危机又源于小布什时期放松对金融界的监管。共和党早先反对市场干预,催生了 金融衍生品,进而产生了大量金融泡沫,不仅酿就了次贷危机和后来的金融危机,还促成了华尔街的贪婪和腐败。奥巴马在竞选时承诺惩罚华尔街大鳄,但上任初 期,他为挽救经济不得不用纳税人的钱大规模救市,再加上2010年金融监管法案中,严惩华尔街的条款受到共和党方面的大力反对,使得华尔街高管不仅未受严 惩,反而继续获取高额分红。这引起了底层民众的不满。 美国居住、医疗、教育价格飞涨,一方面是银行接受政府救助(纳税人的钱),另一方面成千上万的人却遭裁员或停薪。与埃及等地的革命不同的是:美 国抗议者扩大到大学教授、工程师、交易所职员等中产阶级,且白种人居多,甚至工会也加入抗议。美国的失业率持续维持在9%以上,广义失业率达到了15%, 年轻人的失业率达到了20%。有数据表明,目前,美国人的生活水平平均下降了20%至60%,但美国居民特别是中产阶层并没有为生活质量下降做好准备。如 今美国人开始过苦日子,在油价上涨、美元贬值、美国需要大幅削减开支的情况下,美国人生活成本、居住成本、出行成本、教育成本都在上升,但还有人主张拿百 姓的福利开刀,这势必会激化社会矛盾。 陶文钊称,这次抗议活动表明美国社会在分裂,不仅表现为国会两党在诸多问题上的分歧在加大,还表现为美国社会群体的两极化。 正经历制度性危机阵痛期 正如伦敦骚乱呈现了英国福利收缩后部分民众的痛苦,以色列“帐篷运动”呈现住房成本高涨后对年轻人的伤害一样,美国“占领华尔街”运动也呈现了美国正在经历的时代痛苦。 回头看来,美国以金融资本主义为枢纽,调动整个社会的创新与冒险,并由此成功捍卫了“美国梦”。华尔街尽管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遭受了打 击,但并没有让美国政府由此下定决心“改造华尔街”,反而出手相护,输入了巨额救助金。而对于其他行业,如汽车制造业等,则未得到“大到不能倒”的政府 “礼遇”,最能吸引就业的制造业最后成了真正的“输家”。可见,美国持续的高失业率,根在于重金融服务业、轻制造业的痼疾。 由此造成的社会影响正逐渐显现。与美国政府靠举债度日一样,美国多数家庭长期以来也习惯于举债消费。储蓄不足使美国人对经济萧条的承受力很差, 经济衰退迅速演变为社会不满。经济迟迟走不出困境,使70%的美国人认为国家正走在错误的道路上,将近2/3的美国人认为这个国家正在衰落。《纽约时报》 专栏作家布鲁克斯(Wide-Bridge)撰文指出,美国人不再信任其政治制度的可靠性,而这一制度是整个政府的根基之一。这种信任的丧失导致整个国家 陷入复杂而阴郁的情绪,焦虑、悲观、羞愧、无助并且戒备心强。 从金融危机爆发到现在已经3年过去了,西方各国经济不仅复苏乏力,而且深陷困境。更糟糕的是,目前根本找不到解决问题、走出困境的办法和出路。 事实表明,金融危机带给美国的,不只是经济问题,而且是政治问题、社会问题。美国一向引以为傲、一直不遗余力向别国推销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模式,在金 融危机的冲击下,光环黯淡。 奥巴马要搞“搞阶级斗争” 美国总统奥巴马4日表示,他不介意被称为“工人阶级战士”。之前,共和党对他的税收改革计划进行抨击,称其在“搞阶级斗争”。 奥巴马被攻击及他的大胆表白都表明,美国今次由金融海啸引发的经济危机,已越来越引发人们对美国基本经济结构及制度的联想。 上述观察人士指出,西方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弊端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暴露无遗。资本主义制度已经偏离平衡越来越远,以至发生结构性危机,将导致经济 的、政治的、社会文化的无序的动荡。本次金融危机使“华盛顿共识”(Washington Consensus)失去主导地位,凸显了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不稳定性,美国式资本主义已从神坛上跌落下来。此外,资本主义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资本积累模式 已逐渐陷入僵局,资本主义在某种程度上已达到了极限,西方政治模式和意识形态霸权已经终结。 事实上,在美国这样的迹象早已形成。美国《新闻周刊》在2009年一期封面文章中称,“美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吗?毫无疑问,不是。奥巴马总统的改 革有社会主义元素吗?毫无疑问,有”。在奥巴马的改革措施中,对通用的破产保护、对金融机构的改革,无不折射出其社会主义特征,还有奥巴马力推的医疗改 革,以政府之力建设“人人有医保”的社会,这完全符合社会主义“人人有饭吃、人人有衣穿”的理念。去年11月美国中期选举后,一股向右转的趋势悄然形成, 右翼希望对企业和富裕阶层进一步减税。可见,麦卡锡时代是短暂的,多数情况下,社会主义不是禁忌,美国人也读马克思的《资本论》。 美“仇富”加剧 或影响选举 美国《华盛顿邮报》和美国广播公司3日公布了一份联合民调显示,55%的美国人预计共和党将重掌白宫,而37%的人认为奥巴马将赢得连任。奥巴马本人10月3日在接受美国广播公司(ABC)专访时也承认,他在2012年的总统大选中“身处下风”。 但分析人士指出,此次“占领华尔街”抗议活动透露出一些重要信号。毫无疑问,示威活动首先指向奥巴马政府。作为执政者,奥巴马责无旁贷,加之奥 巴马在竞选中提出了许多新理念、新见解,但其当政后许多没有落实。但这次示威更是指向共和党的。奥巴马当政以来,共和党处处与他作对,征税问题就是一例。 一年多来,对富人增税是奥巴马经常提到的话题,但遭到共和党极力反对。共和党人反认为美国领取政府救济的人太多了,要削减政府化在社会保障和福利上的费用 等等。共和党人的这种做法恰恰侵犯了底层民众的利益。 10月4日,华尔街抗议活动已扩大到纽约豪华住宅区。《华盛顿邮报》专栏作家艾伦瑞克(Barbara Ehrenreich)指出,美国富人已感受到逐渐升高的仇富趋势。美国失业率超过9%,许多家庭忧心下一餐没有着落的同时,社会中“超富”阶级依然故 我,自然会引发社会不满。 上述分析人士指出,不可低估美国贫富差距加大,以及“仇富”心理扩散在未来选举中的力量。诸多迹象可见,共和党越来越走向富人。基于美国失业率 居高不下,中产阶级越来越担心自己脱离中产的时候,心理就会发生变化,他们就会进而要求政府改革社会公平机制,这恐怕还得指望“求变”的奥巴马,那么届时 这股力量就很可能改变美国选举走向。 |
![]() 南开校友/各界朋友信息交流公益网站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