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873年及今日圆明园
校友推荐 11/11/2015 圆明园始建于1709年(康熙48年),最初是康熙赐给胤禛的。1722年雍正即位后,拓展原赐园,并在园南增建了正大光明殿和勤政殿以及内阁、六部、军机处诸值房,御以“避喧听政”。乾隆皇帝在位期间除对圆明园进行局部增建、改建之外,还在紧东邻新建了长春园,在东南邻并入了万春园,圆明三园的格局基本形成。圆明园的历史不是从1860年开始的!圆明园不仅是一部中华的屈辱史,更是让国人更具民族自豪感的"万园之园"!圆明园在精艳绝伦的建筑背后,有雍正的艺术情操和制国的雄心壮志。 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清廷被迫签订《北京条约》后,西洋人在中国的居留权从广州、上海、天津等通商口岸扩张至北京。在英国人赫德掌管下,大清海关多西洋雇员,恩斯特·奥尔末即在其中。他不算什么重要人物,关于他的资料也有限,只知是德国人,1847年出生在希尔德斯海姆附近的伯瑟恩,家里是经营旅馆生意的,十几岁加入19世纪欧洲的最后一波探险潮,随一支商船队前来远东,船在中国海岸失事,他就留在了中国东南沿海。1867年左右,不过20岁出头的奥尔末在厦门开了家照相馆,但没多久他就结束了生意,转而谋职于大清厦门海关。随职务升迁,奥尔末从厦门先后迁居北京、广东和青岛,直到46年后退休,1914年携妻子离开中国返回德国老家。下面的照片是被毁13年后恩斯特·奥尔末于1873年拍摄的圆明园及今日圆明园。奥尔末在北京海关的任职时间是1872年8月到1880年4月,近8个年头。奥尔末拍摄照片的时候,距圆明园被焚13年,同治皇帝正巧也在1873年发布上谕,命择要重修圆明园,开工不到一年就因资金短缺以及众臣反对告停。圆明园被毁后,园区留有清兵看守,但由于西洋楼景区位于整个园子位置偏僻的东北角,守卫较松,在北京的外国人常自由出入,把这一片废墟当做了野餐地点。奥尔末经常随海关同事及家属一起进到西洋楼景区,有机会拍下照片。对于圆明园西洋楼建筑,奥尔末有着和多数西方人一样的好奇和溢美,在离开北京职位18年后,他在日记中追忆当年所见:“映入你眼中的是装饰物丰富而动人的色彩,浸润在北京湛蓝色的天空里,随着观者移动的脚步和太阳的光影不停变幻,建筑物白色大理石的映衬让它们格外醒目,倒映在前方的湖面上,如同幻影……观者不禁怀疑自己来到了‘一千零一夜’的世界里。”面对一片纵火后的废墟,这样的文字未免夸张,远不如他拍摄的以下照片平实可据。
今日圆明园
美媒:圆明园的残骸解释中国人为何警惕西方美国国际公共广播网站11月13日文章,原题:北京的废墟帮助解释为什么中国人如此警惕西方有一天,一名出租车司机问我是否知道外国军队洗劫清朝皇家园林的那段历史。 他指的是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发生在北京的事情。他问得很突然,我很庆幸自己能掏出手机,向他展示前一天我在颐和园拍的照片。他试图掩饰自己的情绪,但我仍看出他的惊讶。 就在那一年,英法联军烧毁中国最重要的国家象征之一,想给中国人“上一课”。因为据说清政府抓走英法联军俘虏后,不仅折磨他们,还将其中一部分人杀害。 今天的圆明园看起来依然十分壮丽。人们只需买票入园,就能沿着或许是末代皇帝走过的小径漫步,欣赏其他公园难以媲美的景色。 多花点钱再买一张票,人们就能看到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后留下的遗址。 《富强——中国走向21世纪的漫漫长路》一书的作者谢尔和德勒里说,这些断壁残垣被当做遗址保留下来,“由政府保护,被洗劫并焚毁的园林展示着西方势力曾带给中国人的痛苦,这里好比一座户外受害博物馆。” 我与一名在圆明园遗址附近散步的妇女聊了几句。她告诉我,她每次来到圆明园都会感到心碎,这让她不由地想起外国人在历史上对中国做的事。这种感觉是中共长期以来植入民心的一种情感。从20世纪50年代起,共产党就为自己结束中国被西方和日本帝国主义欺凌的一个多世纪而感到骄傲。
圆明园原貌 CHINESE 一字是由如下字的字首组成的:
Confident (有信心)、
Honest (诚实)、
Intelligent (有智慧)、
Noble (高贵)、
Excellent (卓越)、
Sympathetic (有同情心)、
Elegant (优雅)
把以上这些英文字的第一个字母放一起就是:CHINESE ━ 中国人
请大家一起呼吁:祖国文明建设应从央视和国营媒体带头禁刊酒类广告做起。酒,从精神到肉体已经伤害了无数国人! |
南开校友/各界朋友信息交流网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