鄙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因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
-- 贾谊:《西汉书-过秦论(下)》【註】
As a proverb goes: "Never forget past experiences, they are guides for the future." When men of noble character rule the country, they study the historical lessons of ancient times, and test them in the present society, especially in managing human relations, ing the reasons for ancient countries' prosperity or decline, seeking the best ways to govern, choosing the best opportunity to advance or to retreat. All changes are done orderly and timely. Therefore the nation will be stable and the people enjoy peaceful life for a long time.
【作者簡介】賈誼(前200年—前168年),西漢時期雒陽(今河南省洛陽市東)人。由於是知名的學者,人稱賈生、當過長沙王太傅,故世稱賈太傅、賈長沙。漢朝著名的政論家、思想家、文學家。其政論文《過秦論》、《論積貯疏》、《治安策》等,在歷史上有很高的地位。
生平
賈誼於漢高帝七年出生於雒陽(河南郡郡治所在),從小研究討論詩經、書經道理,才學過人,文筆漂亮。十八歲聞名於郡里,得到讚賞,被河南郡守吳公召致門下,成為郡守門客。
賈誼22歲時,漢文帝登基,擢升河南郡守吳公為廷尉,賈誼也因吳公推薦當上博士,是當時漢朝政府聘用的博士當中最年輕的一位。賈誼見解精闢,文帝很欣賞他,一年後被提升為太中大夫。
賈誼以儒學與五行學說設計一整套漢代禮儀制度,進一步代替秦制,主張「改正朔、易服色、制法度、興禮樂」,漢文帝並沒有採納。
前178年,漢文帝想任命賈誼擔任公卿,遭到官僚與宗室階層反對,丞相絳侯周勃、東陽侯張相如、馮敬等老臣上書表態反對,認為賈誼「雒陽之人年少初學,專欲擅權,紛亂諸事」。賈誼又時常在朝堂上,譏諷漢文帝寵臣鄧通。
文帝四年(西元前176年)賈誼被外放為長沙王太傅,輔佐長沙王吳著。至長沙赴任的途中,賈誼對貶謫不滿,又聽聞長沙氣候潮濕多雨,以為自己會早死。他心情悲觀失望,渡湘江時作了《弔屈原賦》,在長沙度過三年多左遷生活。任長沙王太傅三年時,有象徵不祥的鵩鳥飛入房屋,賈誼有感而作《鵩鳥賦》。《弔屈原賦》和《鵩鳥賦》是他的騷體賦代表作。
漢文帝七年(前173年)、漢文帝突然想起賈誼,召賈誼回長安,問以鬼神之事,夜半前席。既罷,曰:「吾久不見賈生,自以為過之,今不及也。」關於此事後世有爭論;李商隱頗為賈誼不平,有詩吟「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為賈生不得重用而嘆息。
不久,漢文帝拜賈誼為自己愛子梁王劉揖的太傅。賈誼除太傅責任以外,主要寫政論文來表達個人觀點,勸諫漢文帝,《治安策》、《論積貯疏》是他這時的代表作。其政論文既有戰國縱橫家古文的餘風,又有法家韓非子等人論證嚴謹風格的影響,洋洋灑灑,文采斐然。賈誼的辭賦可謂上承屈原、宋玉,下開枚乘、司馬相如,是從楚辭發展到漢賦的重要橋梁。
漢文帝十一年(前169年),梁王墜馬而死,諡懷,史稱梁懷王。賈誼認為自己沒有做好輔導親王的職責,終日哭泣,於第二年憂鬱而終,得年33歲。
【註】《西漢書》即指《漢書》主要部分西漢歷史。《漢書》為中國的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漢書》的記載,上起劉邦被封為漢王元年(西元前206年),下終王莽地皇四年(西元23年),以西漢一朝為主,同時亦囊括了四年楚漢之爭,十五年王莽改制,共二百三十年的史事。全書包括十二「紀」、八「表」、十「志」、七十「列傳」,凡一百篇,共八十餘萬言。至唐代顏師古以《漢書》卷帙繁重,便將篇幅較長者分為上、下卷或上、中、下卷,成為現行本《漢書》一百二十卷。《漢書》中所載漢武帝以前之紀、傳,多用《史記》舊文,武帝以後之史事,則為新撰。漢書雖沿用史記舊文,卻補充了大量新的資料,並非完全抄襲。如紀,大量增補了當時的詔令等文獻,因此比史記更顯得有史料價值。
(原载《海外南开人》133期,9/26/2018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