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ke duckweed we met in Tianjin by predestined affinity,
Not by chance we became schoolmates.
You stunned us with eloquence on current affairs,
Now enjoying delicacies and wine we recall the past.
Never change our minds in weal and woe and never forget,
Each dơes the best to uphold our just cause and never cease.
Mission completed we will go back tilling the field,
Predicting now to live in neighborhood by that day.
【作者簡介】周恩來(1898年3月5日—1976年1月8日),字翔宇,乳名大鸞,祖籍浙江紹興,生於江蘇淮安,中國近代政治家、革命家、外交家,也是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及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創建者和領導人之一,原正國級領導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曾長期擔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主席等要職。
周恩來出生於清朝末年,早年在家中私塾接受教育。在其親生母親萬氏與養母陳氏都因病早逝後,隨其伯父離開江蘇故居,北上中國東北地區的鐵嶺、瀋陽等地求學。1913年,赴天津私立南開中學堂(今天津市南開中學)就讀,後於南開大學肄業。
周恩來曾短期留學日本、法國、德國、英國等地,並為旅法共產主義小組和中國少年共產黨骨幹。1924年回國後,擔任黃埔軍校政治部副主任、主任。第一次國共內戰期間,擔任中共蘇區中央局書記、中國工農紅軍總政治委員兼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政治委員、中共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參與歷次中央蘇區反圍剿戰爭,並指揮長征。在西安事變中,他代表中國共產黨與中國國民黨簽訂合約,共同對抗日軍。中國抗日戰爭期間,擔任國軍政治部副主任兼第八路軍駐重慶辦事處主任,負責國共雙方軍事與政治調停。日本投降後,陪同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主席毛澤東前往重慶,與中國國民黨總裁蔣介石於重慶談判。第二次國共內戰期間,擔任代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代表中共參與北平和談。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總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全國政協主席、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副主席等,直至1976年1月逝世。1949年至1958年期間,曾兼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部長。此外,他也擔任過中國共產黨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中央政治局常委等要職,並主持了中國的「一五計劃」和「兩彈一星」工程。
周恩來有兄弟兩人,名為周恩溥與周恩壽。周恩來與夫人鄧穎超於1925年在廣州結婚。兩人沒有親生子女,但收養了包括前國務院總理李鵬在內的數名烈士遺孤。其曾用過的筆名或化名包括飛飛、飛、伍豪、伍、周少山、少山、冠生、冠、維思、陳寬、胡必成、趙來等。
【註】《送蓬仙兄返里有感》之一,作者周恩来,作于一九一六年初,以“飞飞”的笔名发表于《敬业》第四期上。诗题中的“蓬仙兄”,是周恩来的同学好友张蓬仙,东北吉林人。
(原载《海外南开人》142期,6/28/2019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