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快乐有益健康 • 音乐篇 远处传来灵魂的声音
音乐是一种比较奇特的文化载体与历史载体,她可以超越物质或图片的记忆而完成文化的传播与灵魂的沟通,然而,您却永远看不见她在视觉中的真实图景——题记。
序之一: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从此中国正式进入太空时代。与此同时,雄壮激昂的乐曲“东方红”的乐曲也响彻全球。“东方红一号”卫星原来预计在轨时间18年以上,但46年后的今天,它仍在太空翱翔,其飞行轨道与当初发射时相差无几。只要了解其运行参数,目前在夜间仍可以观测到。
序之二:1977年,作为人类向宇宙太空寻找“知音”的声音,古琴名家管平湖弹奏的《流水》,乘着美国“航行者”号卫星,开始了人类漫漫的寻知音路程。
序之三:中国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返回器成功在着陆区预定区域降落后,2014年11月于2日上午举行了交接仪式和开仓仪式,全部搭载物品顺利取出。我国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获得圆满成功。
在中国探月工程三期的飞行过程中,其中一件值得关注的物品是“中国梦音乐芯片”。芯片中存储了十位国内顶尖艺术家的作品: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中国三高”戴玉强、魏松、莫华伦的《我像雪花天上来》、作曲家谭盾的《天地人》、钢琴家郎朗的《春节序曲》、小提琴演奏家吕思清的《梁祝小提琴协奏曲》、大提琴演奏家王健的《巴赫第一前奏曲》、琵琶演奏家刘德海的《十面埋伏》、古琴演奏家李祥霆的《流水》、古筝演奏家袁莎的《出水莲》、二胡演奏家宋飞的《二泉映月》等。在长达8天的探月旅程中,中国音乐家的激情与梦想一路唱响在浩瀚太空。
序之四:在发到太空外星球人的诸多声音里,中国只收《二泉映月》一首。
序之五:远处传来灵魂说话的声音。托布秀尔琴的问世,对于新疆蒙古族人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开始,他们的生活此后无一不和托布秀尔琴有关。传唱《江格尔》,部落或家庭的聚会上,托布秀尔琴都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主角。琴声响起之处,都是欢歌热舞的海洋。托布秀尔琴就这样成了一个民族的灵魂之音。
《一》在鹏鸣浩瀚的散文作品中,有许多主题明显充满了关于对中国远古文化探密的考察与研究的动机或愿望。但是,鹏鸣作为一名关于文化及其文明传播的作家,并没有仅仅只是把考查与研究的视野放在我们能看得见的那些方面,并且也把我们现实的视觉中无法看见,可是却从我们的心灵深处或灵魂深处能够感受到的那些非物质性的对象也同时推到了我们的面前。这就是作为非物质文化的,新疆蒙古人的托布秀尔琴。我们在创作这篇评论的时候,调动了与音乐及乐器有关的资料或历史档案。
我们必须这么做。因为,无论鹏鸣如何在散文创作过程中,去体现那么一种学者创作的模式与手段,但是,他都首先必须是一个作家,然后才是学者。这就是说,他不能把自己的散文当成百科全书或者工具书来创作。所以,那些在他学者身份之内所具备的,关于文化及其文明状况的研究思想是不可能被体现在文学创作过程中的领域。他一方面执著的强调文学创作的思想性,一方面又固执的保持着关于文化的理性态度,这使他的文学创作出现了一个非常复杂的矛盾。
尤其是我们目前所阅读的这篇《新疆蒙古人的灵魂之音》当中,这一矛盾加剧的程度几乎上升到最高点。如何在这一制高点中既体现新疆同胞善歌善舞的奔放与热情,又体现新建人民多年以来所一直保持不断的中华民族文化意识大同与趋同的内在文化思索,同时又体现出托布秀尔琴本身的非物质文化属性,既又要体现出新疆人文文化景观的演变与沿革的历史,同时又抑或要体现出远古新疆人民苦难的精神承载与生存承载,既要体现出新疆人民在对音乐的热爱中所蕴藏民族风情,又要体现出新疆人民区域性的文艺认同心理,既要体现出新疆人民与中华文化的源源不断源远流长及其在历史长河中所形成的内部环境的分化原则,是鹏鸣隐藏在该散文中的多层次文化思考页面。很明显,在一篇散文文体的文学作品中,阐述以上几个方面的东西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散文的文学属性也不允许他这么做。那么,如何调解这个矛盾呢,鹏鸣在该散文的题目策划时,极其巧妙的确定为《新疆蒙古人的灵魂之音》。其中的灵魂明确起到了包容很多层面的作用。这是我们在欣赏与研究《新疆蒙古人的灵魂之音》的主要方针与切入。
《二》关于《新疆蒙古人的灵魂之音》的创作风格:该散文的主要风格就是首先通过关于新疆一系列的文化风情及其文化风情的阐述,最后引导出托布秀尔琴与此融为一体的民族景观,从而突出表现了托布秀尔琴始终贯彻其中的特征及属性。文章看似顺畅,布局自然,但是却掩盖不住托布秀尔琴沉重的历史呼吸及其音乐中所承载的价值思考。
在闻名遐迩的歌舞之乡,在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唐布拉大草原上,音乐就像奶茶,就像手抓肉,与各族人民的生活水乳交融,密不可分。一提起蒙古族音乐,人们立刻就会想到马头琴。的确,凡是有蒙古族人居住的地方,就能听到马头琴优美的旋律;然而在新疆,一说起托布秀尔琴,天山南北的蒙古族人都分外自豪。因为托布秀尔琴是居住在新疆的蒙古族人独创的乐器,是神奇地域造就的独特文化。蒙古人双手弹拨着托布秀尔琴,唱着天山一样深沉浑厚的传奇故事。
卫拉特蒙古族,是新疆具有悠久历史的13个世居民族之一,他们保留和传承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其中,托布秀尔琴就是历史悠久、原生态特点浓厚的蒙古族民间乐器。托布秀尔的萌生、发展和最终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烟云,与蒙古族民族史、文化史息息相关。
托布秀尔琴在历史演变中与蒙古族牧民共生活同欢乐,是用独特形式反映蒙古族人民生活习俗和精神风貌的乐器,它体现和传承着蒙古族的文化传统,是研究蒙古族传统音乐、舞蹈、文学、说唱等艺术发展史的重要依据。
春秋战国时期,古琴的独奏音乐已具有一定的艺术表现能力,如伯牙弹琴子期善听的传说。当时有名的琴师有卫国的师涓,晋国的师旷,郑国的师文,鲁国的师囊等;著名的琴曲如《高山》、《流水》、《雉朝飞》、《阳春》、《白雪》等,均已载入史册。 汉、魏、六朝时期,古琴艺术有了重大发展,除在《相和歌》、《清商乐》中作伴奏乐器外,还以"但曲"演奏形式出现。如器乐曲《广陵散》、《大胡笳鸣》、《小胡笳鸣》等,反映出古琴作为器乐演奏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汉末的蔡邕父女和魏、晋间的嵇康,都是当时著名的古琴演奏家和作曲家。如嵇康擅长弹奏古琴名曲《广陵散》,己传为历史佳话。创作的著名乐曲有嵇氏四弄:《长清》、《短清》、《长侧》、《短侧》;蔡氏五弄:《游春》、《渌水》、《幽居》、《坐愁》、《秋思》;传为竹林七贤中的阮籍所作琴曲《酒狂》以及六朝宋王义庆《乌夜啼》。
隋唐时期,西域音乐盛行,琵琶兴起,古琴音乐的发展受到一定的抑制。但由于古琴谱的产生,不仅推动了当时古琴音乐的传播,而且对后世古琴音乐的继承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使中国古代音乐历史进入了一个具有音响可循的时期。隋末唐初赵耶利,对当时流行的文字指法谱字,进行了整理,并辑录了《弹琴右手法》、《弹琴手势图》等解释演奏法的著作。著名的琴曲《碣石调幽兰》,为南朝梁丘明传谱,现存为传到日本的唐手写卷子,是中国最早的、也是目前所知的唯一的一份古琴文字谱。
《三》关于古琴的文化功能及其精神的陶冶价值。在中国古代社会漫长的历史阶段中,“琴、棋、书、画”历来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凌风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而在音乐、棋术、书法、绘画中居于首位。“琴者,情也;琴者,禁也。” 吹箫抚琴、吟诗作画、登高远游、对酒当歌成为文人士大夫生活的生动写照。春秋时期,孔子酷爱弹琴,无论在杏坛讲学,或是受困于陈蔡,操琴弦歌之声不绝;春秋时期的伯牙和子期“《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成为广为流传的佳话美谈;魏晋时期的嵇康给予古琴“众器之中,琴德最优”的至高评价,终以在刑场上弹奏《广陵散》作为生命的绝唱;唐代文人刘禹锡则在他的名篇《陋室铭》中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淡泊境界。1977年8月,美国发射的“旅行者”2号太空船上,放置了一张可以循环播放的镀金唱片,从全球选出人类代表性艺术,其中收录了著名古琴大师管平湖先生演奏的长达七分钟的古琴曲《流水》用以代表中国音乐。这首曾经由春秋时代著名琴家伯牙的弹奏而与钟子期结为知音好友的古曲,如今又带着探寻地球以外天体“人类”的使命,到茫茫宇宙寻求新的“知音”。
琴的创制者有"昔伏羲作琴"、"神农作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等说,作为追记的传说,可不必尽信,但却可看出琴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托布秀尔琴造型美观,制作简便,音色优美浑厚,节奏感强,便于携带。特别适合于游牧生活,因此深受牧民喜爱,在新疆蒙古族中流传十分广泛。在民间喜庆的集会上弹奏“沙布尔登”以外,托布秀尔也可以演奏单独供欣赏的乐曲,还可用来为民歌和《江格尔》等说唱长诗伴奏。
制作托布秀尔时,首先画好图样,然后挖槽,在托布秀尔的面板中部掏一个圆形共鸣孔或三个品字形共鸣小孔。杆身和琴身可以雕刻或涂绘各种精美的图案。接着是做两个琴轸,它们将分置杆首的两侧。最后一个程序是给琴上琴弦。琴弦,有的用丝线,也有的用钢丝弦,但古老的方法是山羊细肠。
过去,山上牧人蒙古包里挂着的托布秀尔琴的琴弦都是由山羊细肠制成的。做琴者如果是春夏之际做好了琴,就必须等到秋后,在满山膘肥体壮的小山羊中挑选最健硕的宰杀,挑拣出细肠,风干后制成琴弦。这样做出的琴弦才能奏出优美浑厚的音乐。
《四》 关于托布秀尔琴的民间传说。很久以前,有个放羊的土尔扈特蒙古族小伙子,聪明好学,喜欢唱歌。一天,他把羊赶上山后,坐在一棵大树边休息,忽然听到树上传来呜呜的鸣声。他仔细观察,发现是树洞口挂着的几缕马尾被风吹动时发出的声音。他既惊奇又兴奋,砍来树木掏空作为音箱,挂上马尾弦做成了一把自己喜爱的乐器,取名托布秀尔。
托布秀尔琴的问世,对于新疆蒙古族人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开始,他们的生活此后无一不和托布秀尔琴有关。传唱《江格尔》,长调、民歌、祝赞词,部落或家庭的聚会上,托布秀尔琴都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主角。琴声响起之处,都是欢歌热舞的海洋。
托布秀尔琴就这样成了一个民族的灵魂之音。托布秀尔的词意有多种说法。有人说,托布秀尔是蒙古语卫拉特方言的音译,意思是“敲的东西”。古时候人们认识事物的能力有限,词汇量小,在这种乐器最初出现时,词意上可能包含了弹、拨等许多演奏技法。尽管后来词汇量丰富了,有了更确切的词,但这个叫法早已在民间约定俗成,流传至今。
还有人说,托布秀尔的名称来自制作琴身的特殊木料。这种木料取自高山顶上的一种松树,由于迎风向阳,树干的某一段生长着特殊纹理,剖开敲击时发出清脆的响声,这种木料被称为“托不舒拉”,用它制作而成的琴就叫托布秀尔。
另外一种说法是,托布秀尔意为像扣子一样的琴,因这种琴极像蒙古袍上的纽扣,琴箱为圆形,琴杆像蒙古袍扣子的“西勒布”(扣上的绳带),而西勒布上的两道缝线像琴耳(琴弦轴),该琴由此得名。
《五》关于古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讨论。
新华网2006年6月10日发起了一场关于古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讨会,明明是件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为什么常听人说它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呢?10日在京举行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坛”上,专家的一番解释令人豁然开朗。
辽宁大学民俗研究所教授乌丙安说:古琴,是物,它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演奏家,是人,也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有古琴的发明、制作、弹奏技巧、曲调谱写、演奏仪式、传承体系、思想内涵等等,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本体。所以,联合国批准的世界遗产是“中国古琴艺术”,而不是古琴这个乐器或那些古琴演奏家,虽然古琴这种乐器和那些演奏家们都很重要。
对于“看不见也摸不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可以在实践中获得。乌丙安举例说,老艺人做出了精美的木雕装饰艺术作品,任何人都是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但是,那位老艺人身怀绝技的手艺,从他口传心授的传承,到艺术构思和操作的手法技巧,雕刻过程中的行业规矩,信仰禁忌等等,往往都是人们难以看到和难以触摸到的,这就是“无形的”“非物质的”文化遗产。他那些精雕细刻的作品是物质的,但是它们确实是展示了老艺人绝技、绝艺的载体,它们很可能成为宝贵文物。只保护了那些精美的木雕作品并不等于保护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许只能算作是一种必不可少的保存,因为一旦老艺人自然离去,他身上承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会消亡,那些绝技、绝艺也就人亡技绝,人亡歌息,造成技术或艺术传承的断层,造成传统文化宝贵资源的巨大损失。
“必须牢牢把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非物质’这个准确的概念,才会瞄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准确对象,才有可能最终达到真正保护的目的。把握住‘非物质’的准确概念及其内涵,不仅应该做到,而且能够做到。” 乌丙安说。
13世纪时,意大利人马可·波罗经新疆去往北京的途中,就在蒙古草原见过托布秀尔并留下了记载。清代官修地方志《西域图志》中,对托布秀尔的形状有详细记录:
圆布舒尔,即二弦也,以木为槽形方,底有孔。面长六寸八分二厘六毫,阔五寸三分九厘三毫。边长七寸八分八厘五毫,阔六寸四分八厘。以木为柄,白山口至槽边内际,长一尺七寸二分八厘,上阔九分一厘,下阔一寸零七厘八毫。曲首长于槽面,阔等。后开槽以设弦轴槽长二寸零四厘、阔三分。轴长四寸零四厘,弦白山口至覆手内际,长二尺三寸零四厘,通体用樟木,槽面用桐木。施弦二,以单肠为之。系于左右两小轴,以手冒拨指弹之取声。
我曾在尼勒克县科蒙乡听过蒙古族民间艺人弹奏托布秀尔琴,老汉年近六十,他专注地弹拨时,琴声雄浑悦耳,节奏鲜明,像是骏马的马蹄在草原上疾驰;一会儿,乐曲轻慢舒缓,像是牧人信马由缰四处观望。而这个老人,则可以被当成老艺人的普遍化身及代表。
在新疆草原上,托布秀尔琴弹奏的永远是牧人无法言表的心声。与巴洛克音乐风格相似的是,托布秀尔音乐有着极强的即兴色彩,每一次的弹奏都与既往不同。在民间,托布秀尔有着几十种甚至上百种曲子,后因战乱大多失传。现在,生活在牧区的老人里会弹奏这种乐器的人已经不多了。最后一个“托布秀尔伴霍克曼”的老艺人切吾克说,她希望能将托布秀尔技艺传下去。如今,却没有一个传承人悟得精髓。
老人每天都会仔细地将托布秀尔琴身与霍克曼擦拭,那是她生活的乐趣。老人说,没有了托布秀尔,她就像离开草原的羊羔,会茫然不知所措。
《六》关于托布秀尔琴的有神论传说。
新疆作家赵剑尘曾在一篇文章中说,托布秀尔琴不仅在蒙古族牧人中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就连草原上的生灵也对托布秀尔琴有着深厚的情感。他在文章中这样写道:
每年春天,孕育了一个冬天的骆驼妈妈费尽力气才产下了小骆驼,因为生产期间骆驼妈妈精力消耗太多,所以它有时也心情不好,有些抑郁,奶水因此受到影响,不是很充足,小骆驼吃不到奶,饿得不行就到别的母骆驼那吃奶去了。结果等它再回到妈妈的身边,因为它身上有了其他骆驼的气味,骆驼妈妈就再也不肯要它了。这时牧人看不下去了,专门请来民间艺人奥·桑加拉,把骆驼母子俩牵到一边,开始对母骆驼进行劝告。
奥·桑加拉弹起托布秀尔琴,唱起《劝驼歌》,琴声先是低沉委婉,带着深沉的劝慰:“没有奶的鸟带上小鸟才肯飞走呢,有奶的你为啥要抛弃你的亲生骨肉?”奥·桑加拉的琴声跌宕起伏,长调更是激烈地责备:“你怎么能这么狠心,如果我也把你抛到荒郊野外,让你也没有主人,这样才是你想要的结果?”一个多小时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终于打动了骆驼妈妈,它流下了羞愧的泪水,小骆驼也终于回到了妈妈的身边,陪同一旁的牧人见此情景,也潸然泪下。
结束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11月7日在其巴黎总部宣布了世界第二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国的古琴艺术名列其中。
古琴是中国最早出现且极具人文内涵的弹拔乐器,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代表,也是目前世界上保存至今的活的音乐艺术中历史最为悠久的乐器之一。古琴原称“琴”或“七弦琴”,名列文人四艺“琴棋书画”之首。近代为区别西方传入的诸多乐器,始以“古琴”名之。古琴在中国有着数千年的历史,传说是伏羲、神农、尧、舜等中华民族的先祖圣王所创制,并以之教化天下。
松木做琴身,
柳木做琴面,
红柳做弦轴,
亚西勒做弦马,
还要山羊肠做成弦,
如果不用这些,
我就不会唱歌说话。
如果你没听过托布秀尔的琴声,那你就缺少了对蒙古族音乐另一面的了解;如果不赶紧拯救濒临失传的托布秀尔演奏技艺,那我们的后世子孙将来只能到博物馆里去看托布秀尔琴,在流失的岁月里感叹遗憾了。由此可以看出,鹏鸣借琴有感而发的《新疆蒙古人的灵魂之音》其主题的升华意境便明显昭示与文字之间!谢谢大家
CHINESE 一字是由如下字的字首组成的:
Confident (有信心)、
Honest (诚实)、
Intelligent (有智慧)、
Noble (高贵)、
Excellent (卓越)、
Sympathetic (有同情心)、
Elegant (优雅)
把以上这些英文字的第一个字母放一起就是:CHINESE ━ 中国人
请大家一起呼吁:祖国文明建设应从央视和国营媒体带头禁刊酒类广告做起。酒,从精神到肉体已经伤害了无数国人! |
南开校友/各界朋友信息交流网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