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悉尼歌剧院设计师乌特松传奇 崔庆平校友 悉尼歌剧院是世界最著名建筑之一。 我在中国驻悉尼总领事馆工作四年期间,因为学车、练车和因公外出无数次驾车穿越过悉尼大桥,无数次停歇在悉尼歌剧院前。我曾两次在晚上去悉尼歌剧院观看演出,一次是日本高中生合唱团,另一次是中国一个高级艺术团的表演。我还接待陪同中央、江苏、上海及常州市有关单位的考察团参访悉尼歌剧院。有的考察团进歌剧院内有导游带领参观介绍,有的考察团因行程紧,只在歌剧院外拍照留念。对这座建筑物,我有着深厚的感情,对其背后的故事也充满了好奇。 1993年10月20日是悉尼歌剧院落成20周年,悉尼市将举办盛大庆祝活动。澳洲国民,尤其是悉尼各界市民都翘首以待悉尼歌剧院丹麦设计师约恩·乌特松(Jorn Utzon)的莅临。有人甚至推测,如果乌特松能够前来出席活动,他将受到国家元首的礼遇。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乌特松以“患高血压”又一次婉拒了澳方的盛情邀请。 1992年下半年,年届74岁的乌特松,旅居在西班牙的马略卡海岛上。澳大利亚一位记者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在这个岛上找到了他,并对他进行了采访。乌特松终于爆出了20余年鲜为人知的秘密,令人兴奋。 从废纸堆里捡回的获奖图案 1956年上半年的一天,乌特松在办公室里正在翻阅一本建筑设计杂志,突然,一则澳大利亚政府向海外征集悉尼歌剧院设计图案的消息,映入他的眼帘。时年38岁的乌特松,正事业昌达,激情四射,才华横溢。这则征集设计图案的消息,在他的心灵里燃起难以熄灭的火焰,他要试一把,他决定设计图案,参加竞选。然而,使他感到为难的是,他对遥远的南半球的悉尼一无所知。但他运气很好,过了不久,他幸运地遇见了几位赴斯德哥尔摩参加奥林匹克马术赛的悉尼姑娘,他诚恳地向她们了解悉尼的情况。姑娘们被他的真诚和热情所感动,便向他详细地描绘了悉尼城市的风貌,特别是悉尼港湾优美独特的景象。 1957年1月29日,在悉尼新南威尔士州立艺术馆,评委会新闻发布会上发布了评选结果。乌特松的设计图案击败了其他232个竞争对手,脱颖而出,被评为最佳图案,并赢得了5,000英镑的奖金。但当时绝大多数人并不知道,乌特松的设计图案最初是被淘汰了的,已被扔进了废纸堆。但后来,当四人评选团成员之一、芬兰籍美国建筑设计师伊洛·萨尔南抵达悉尼后,才发现被摈弃在废纸堆里的这一设计图案,是一珍品至宝,当即把它捡回,评为最佳图案,获得优胜。 中奖的消息传到丹麦,乌特松全家欢喜若狂。乌特松正在树林里散步,他女儿艾茵骑着自行车风风火火地找到他告诉了这个好消息。艾茵把自行车扔到水沟里,激动而又撒娇地对他说:“你现在没有理由不为我买一匹马了吧!”年过七旬的乌特松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掩饰不住内心的高兴说:“我的设计图案能够获胜中奖,这是我一生的奇迹!” 乌特松的设计图案一公布,无论是悉尼市民,还是歌剧圈子里的明星、爱好歌剧的戏迷们,都惊喜万分,认为图案设计超群,构思独特,恢宏大气。从 远处望去,它宛如蔚蓝海面上轻轻飘来一簇白帆;从近处看,它又像被海浪推上海岸的一组贝壳,斜插在海边,美不胜收。而乌特松却非常坦率地透露出他设计图案的初衷。在他心中,歌剧院的造型并非“白帆”,也不是“贝壳”,而是“切开的橘子瓣。”乌特松告诉记者:“许多人都说,我的设计是航行的风帆和海边的贝壳赋予了灵感,不是那么回事,它像一只橘子,你将橘子切成瓣时,橘子瓣的形状同歌剧院屋顶造型是一样的。当然,它又洽似白色的风帆,但这不是我当初的本意。不过,我非常高兴人们把它看成风帆。” 建造歌剧院遇到了财政困难 悉尼歌剧院于1959年开始动工。乌特松于1957年应邀访问了悉尼,与澳方商谈了建造歌剧院事宜。1963年2月,乌特松工作室搬到悉尼办公。从此,他把自己全部心血倾注在歌剧院的具体设计和建筑施工中。由于他的设计超群,构思非凡,对传统的建筑施工作业构成了挑战。如何把硕大、特殊形状的屋顶支撑在歌剧院的屋顶、而且经得起长久岁月的考验,确实是一件不容易之事。还有歌剧院内部结构布局,他与澳大利亚当地的建筑师们进行了认真的研究、讨论,有时产生分歧在所难免。然而,天有不测风云。1965年8月,新南威尔士州政府进行了更迭,一直支持歌剧院建设的工党选举中败北,工党政府被迫下台。竞选获胜的自由党上台后,指责上届工党政府耗费巨大财力建造“世界上最大的歌剧院”。因此,不同意继续拨款建设歌剧院。歌剧院筹委会主任建议乌特松去找新政府的公共建筑工程部部长休斯先生要钱。乌特松无奈自己亲自前往,又有许多人前去做工作,均被拒绝。最后,歌剧院的建筑施工被迫停了下来。 再也没有踏上澳洲的土地 在谈到中途离开澳大利亚时,乌特松告诉记者:“并不是像有人说的那样,是我辞职不干,而是我的合同被中止了,我除了离开,没有别的选择。”1966年4月28日是他难忘、难以割舍的日子。这天,乌特松和他的妻子及三个孩子从悉尼国际机场登上澳航班机离开澳大利亚,飞往檀香山。当飞机飞越悉尼港时,乌特松透过飞机舷窗最后一次深情地向三面环海的贝尼朗岬角望去,悉尼歌剧院建设工地连四分之一都没有完成。 对乌特松的突然离去,许多人感到无奈和惋惜,连“不给面子、与他过不去”的休斯先生都感到目瞪口呆。随后,休斯宣布由彼得·霍尔(Peter Hall)、莱昻內尔·托德(Lionel Todd)、戴维·李特尔莫尔(David Littlemore)三位澳大利亚建筑师接手,负责继续完成歌剧院建筑工程。七年后,悉尼歌剧院终于竣工。工程耗时十四年,耗资一亿零二百万澳元。1973年10月20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亲临悉尼主持了歌剧院的竣工庆典。随后,澳大利亚指挥家唐斯挥棒首演了普罗科菲耶夫的《战争与和平》歌剧。此后,在悉尼歌剧院五年、十年、二十年庆典上都没有看到乌特松的身影。他甚至至死都没有再次踏上澳洲的土地亲眼看看他亲自设计并参与建造的歌剧院。 澳洲记者最后好奇地问他对于自己设计和参与建造悉尼歌剧院有什么值得遗憾和要抱怨的吗,乌特松有点动情地说:“我看过歌剧院的照片,它内部设计与我的设计完全不一样。但我没有什么可抱怨的,因为我已经有了一个奇迹般 的经历,比原来预料的要好得多。对于澳洲和她的人民,我只有诚挚的爱和满 腔的热情。”他接着沉浸在美好的回忆中,深有感触地说:“在悉尼的那些年,我们没有感到自己是外国人,也没有想到等歌剧院建成后离开那里。而总认为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找到了自己喜欢的地方。比起丹麦来,我们倒觉得澳洲更像是我们的家。如果事情不是发展到那个程度,我们就在澳洲安下家了。当时我们已经拿到了澳洲的永久居住的证件。我们之所以在西班牙的马略卡海岛上买了地皮,盖了房子,就是因为这里的生活同澳大利亚非常相似。” 乌特松于2008年11月29日在睡眠中安详辞世,享年90岁。 崔庆平
|
南开校友及各界朋友信息交流网站
|
---|
| Contact 联系 | Last Revised
11/04/202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