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深切怀念著名翻译家实干家阎明复同志
—从35年前阎明复来天津调研谈起 据新华社7月21日报道,民政部原副部长、党组成员阎明复同志(部长级待遇),因病于2023年7月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另据媒体报道:7月13日上午10时,中共情报专家阎宝航之子、中华慈善总会终身荣誉会长、曾担任毛泽东翻译的阎明复同志遗体送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东礼堂举行。在淅沥小雨中,各界人士怀着沉痛的心情排队为阎明复同志送行。 惊闻阎老与世长辞的噩耗,我甚感悲痛。在深切悼念阎老的同时,脑海中浮现出几件往事:一是35年前我陪同阎老赴天津静海县考察调研妇女工作;二是6年前我在莫斯科杜马认识了阎老的老朋友前苏联资深外交官顾达寿先生;三是王顾明同志(我给林乎加同志当秘书时与他夫人王顾明大姐相识并给予我很多帮助)曾和阎老一起都是《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的领导成员。这几件事激起我撰写此文,以对阎明复老部长表示深切的缅怀。 在静海考察调研妇女工作 1988年8月20日,时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的阎明复同志来到天津静海县对妇女工作进行调查研究。陪同阎明复同志考察的有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张丁华,市委副秘书长刘惠根,市妇联主任高清琴、副主任曹秀荣等。我作为市委办公厅副主任受市委副书记谭绍文的委派陪同前往。在静海阎明复听取了县委书记张克俊和县委副书记韩伯侨分别汇报了县委和妇女工作后,阎明复首先对静海县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然后就如何做好改革时期的妇女工作发表了意见。1988年8月21日的《天津日报》以《阎明复在津调查研究》为题进行了报道。 阎明复说,中央书记处由我分管妇女工作。这次来天津的主要任务是对妇女工作进行调查研究。他指出,当前改革已经进入了关键时期,全党都要打好改革的攻坚战。各级党组织都要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团结和带领广大群众一道前进。在党政分开的情况下,还要充分发挥政府系统的作用,同时,进一步理顺党政组织与各种群众团体的关系,加强对群众团体的领导,依靠群众团体,广泛动员和组织广大群众,团结一致、同心同德,共同努力克服改革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把改革不断推向前进。 阎明复强调,广大妇女是改革关键时期的一支重要力量。各级党委要重视妇女干部的培养,为她们参政议政创造良好的条件,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妇女干部。衡量一个地区、一个单位工作的好坏,必须坚持生产力标准。妇女工作也必须以促进生产力发展为指导思想,围绕发展生产力这个目标调动广大妇女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为改革的攻坚战出力。阎明复鼓励静海县妇联在改革时期做出新成绩、总结新经验;希望天津能为全国培养更多的优秀后备妇女干部。 阎明复的调研谈话,由我们市委办公厅整理成文件下发到全市各区县局。这次调研成果对做好改革时期的天津妇女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为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人担任俄文翻译 在陪同阎老在静海考察调研的工作之余,在静海宾馆的休息室里,阎老与我们陪同人员一起度过了短暂而愉快的一段时光。阎老虽是一位大领导,但他丝毫没有一点官架子,他平易近人、谈笑风生,他真诚热情、开诚布公的谈话使在座的同志们打消了生疏感、紧张感,座谈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进行。阎老说了两件事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一件是阎老曾在天津南开中学读过书;另一件是他是学习俄语的,是我国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著名的俄语翻译家。他谈到兴奋处还站起来用俄语为我们唱了两首苏联歌曲,赢得了大家的热烈掌声。乡情和俄语同行拉近了我与阎老的距离,这次短暂的座谈,让我这个学习俄语专业的年轻人对阎老十分敬佩,他的音容笑貌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中。 为了深入了解阎老的不平凡人生,我购买了一套《阎明复回忆录》(分一、二两卷)。8年前的2015年6月,阎老撰写的《阎明复回忆录》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并在全国发行。全书近百万字,内容详实、资料珍贵,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是一份极其宝贵的精神遗产。 《阎明复回忆录》讲述了他少年时代、大学岁月、翻译生涯、“文革”遭遇以及恢复工作后的许多往事。全书跨越的时间超过半个世纪,从九一八事变到新中国改革开放,涉及许多重要人物和重大事件。《阎明复回忆录》中详细记述了阎明复从“哈外专”毕业后,在全总和中办为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陈云、彭真等领导人做了17年俄文翻译的经历。其间亲历国际共运的转折历程和中苏关系由“蜜月”走向分裂的全过程。书中还有他在“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的回忆。 阎老1931年11月生于北平。抗战时期,在重庆巴蜀小学、天津南开中学读书。1947年到哈尔滨外国语专门学校学习。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毕业于哈尔滨外国语专科学校。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华全国总工会从事翻译工作。1957年调任中共中央办公厅翻译组组长。他毕生致力于俄文翻译与研究工作,曾长期担任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主要俄文翻译,参加过《毛泽东选集》第5卷俄文版的翻译和定稿工作,并译有《劳动经济学》《苏联工会工作讲座》《国际工人运动史》等著作,为我国外交、翻译事业发展和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作出了卓越贡献。阎老曾于2012年获得中国翻译协会颁发的翻译事业特别贡献奖。“文革”期间受迫害,饱受近8年的牢狱之苦,但他始终初心不改,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阎明复同志任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副总编辑,参与主持编写《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卷)。在全国人大常委会任副秘书长期间,加强调查研究,为促进法治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他曾任中共十三届中央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兼中央统战部部长,第七届全国政协副主席。这期间,他积极做好各项工作,特别在统战工作方面,他广泛团结新老同志,联系党外人士,为拓展爱国统一战线作出了贡献。1991年任民政部副部长、党组成员(部长级待遇)。这期间,他在社会救助、基层政权建设、行政区划工作、社会福利工作和特殊奥林匹克运动等方面认真工作、主动作为,促进了民政事业的发展。 1997年阎明复退出领导岗位后,为发展慈善公益事业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2013年被授予“中华慈善总会终身荣誉会长”称号。 关于翻译工作,阎明复回忆在全总工作时写道:“在全总工作七年,我作为俄文翻译,出国和接待来访任务每年都有,就好像家常便饭一样。我到过苏联、民主德国、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波兰、匈牙利、阿尔巴尼亚、南斯拉夫等很多国家,有些国家还去过多次。” 1957年1月,阎明复从中华全国总工会的岗位上调离,来到新成立的中央办公厅翻译组,工作10年之久。他回忆道:“翻译组由我、朱瑞真、赵仲元三人组成,我任组长。翻译组成立最初是缘于接替师哲的工作,为中共中央领导服务,担任中苏党政首脑会谈等外事的俄文翻译。”他直接参与了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彭真等中共领导人和赫鲁晓夫、苏斯洛夫、柯西金、铁托等外国共产党领导人的会谈。1989年,他以中央书记处书记的身份,参与了邓小平与戈尔巴乔夫的会谈。 其实,在中办翻译组成立之前,阎明复就被借调担任中央领导人的翻译,参加过许多重大的外事活动。1952年10月,他曾随刘少奇率领的中共代表团参加苏联共产党的第十九次代表大会,见到了斯大林。1956年9月,毛泽东接见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联盟代表团时,阎明复第一次给主席做翻译,第一次做翻译的经历令他非常难忘。他在前一天才突然得知这次翻译任务,既非常高兴又倍感紧张和不安,一夜都没睡好觉,等到第二天第一次近距离见到平易近人亲切的毛主席后,紧张感稍微缓和了一些。毛主席在会议上的谈话,很多内容阎明复以前从没听说过。再加上毛主席浓重的湖南湘音,让他翻译的十分吃力。两个小时的翻译下来,阎明复汗流浃背,至今他还记得那天的场景。 尽管有这样的工作经历,但来到中办翻译组这所“新学校”后,一切又是新的开始。阎明复需要尽快的熟悉中苏关系的基本情况。要关注国内国际政经文化各项动态,也要对中苏领导人会晤常用的话术、语言习惯等了然于心。时任中办主任杨尚昆对翻译组的工作非常关心,创造了各种条件帮助翻译组熟悉工作。毛主席的秘书,时任中央办公厅副主任的田家英也很关心翻译组的工作,担心翻译组听不懂主席的湖南话,把他工作多年积累的毛主席常用词汇编成册送给了翻译组,给阎明复他们的工作帮了不少忙。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苏交往十分频繁,翻译组的工作可以说是非常繁忙,一个任务接一个,没有什么空闲。在这繁忙的岁月里,阎明复见证了中苏关系发展变化的全过程。1957年11月2日,毛泽东率中国党政代表团赴莫斯科,参加十月革命四十周年庆典活动,并出席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这个代表团阵容可谓强大,副团长是宋庆龄,团员有邓小平、彭德怀、李先念等人。随团去的俄文翻译有李越然、阎明复、赵仲元、朱瑞真、陈道生。到达莫斯科后,毛主席下榻在克里姆林宫的捷列姆诺伊宫。在苏期间,除出席各种会议活动外,11月5日,在克里姆林宫警卫局局长扎哈洛夫少将陪同下,毛主席率代表团到莫斯科红场瞻仰列宁墓并敬献花圈。11月17日下午6时,毛主席、邓小平、彭德怀、乌兰夫、杨尚昆、胡乔木等来到莫斯科大学,受到3500多名学生代表的热烈欢迎。毛主席在这里发表了“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的著名讲话。 跟随国家领导人做外事翻译,在那个年代,甚至在今天看来,都是一项带着光环的工作。但阎明复自己却表示,他当时并没有意识到所谓的光环,翻译工作实际上是非常艰辛的。年轻的翻译者往往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国家领导人的口译要求“准、顺、快”。不能有丝毫差错,一句漏译甚至一句语意不清,都可能带来不可想象的后果。直译是相对保险的,但由于中俄语言文化的较大差异,直译时常会造成歧义。类似像“大跃进”“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这些中文专用词,俄文中没有中文原意对应的词,这些难题都给翻译组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阎老作为我国翻译界的元老、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主要俄文翻译,以强烈的事业心责任心、以高超的业务能力、以高尚的品德严于律己的作风,在各种考验面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用自己光辉的人生为党和祖国的事业作出了不朽的贡献。阎老是我心中的偶像,是我永远学习的榜样。 前苏联资深外交家、汉学家顾达寿是阎老的老朋友 顾达寿,原名库达舍夫·里萨特·萨拉甫京诺维奇。前苏联资深外交官、汉学家。自1954-1973年底,长期在中国从事外交活动。历任苏联驻天津总领事馆秘书长、苏联驻华大使馆首席翻译、一等秘书、政治参赞、党委书记等职。1977-1985年,曾任苏联驻联合国常设代表处首席公使衔参赞;1985-1990年先后在苏共中央组织部、国际部、外事局任职。曾亲历新中国建立初期至“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经济建设、政治运动、中苏关系演变的历史风云,多次担任中共高层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同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柯西金、米高扬等重大会晤的翻译。 顾达寿先生对天津有一种特殊感情。他回忆说,1954年2月,苏联外交部决定派他到苏联驻中国天津总领事馆任翻译兼秘书长。他在天津任职整整一年时间里,对天津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 6年前的2017年6月,我随天津历届政协委员自费代表团访问俄罗斯莫斯科市国家杜马时认识了前苏联驻华大使馆首席翻译顾达寿先生。我们代表团在莫斯科杜马见到顾达寿先生时,他对我们代表团表现了一种特殊亲近的热情。在6月26日下午的欢迎仪式上,年近90高龄的资深外交官、汉学家顾达寿作了热情洋溢的发言,受到与会同志的热烈欢迎。会上,顾达寿先生被天津中俄文化艺术交流中心聘任为中心的“俄罗斯艺术顾问”和“中俄国际青少年艺术季荣誉顾问”。35年前我与阎明复阎老相识,这次我又与顾达寿先生见面交谈,我与这两位著名翻译家虽然是一面之交,但他们学识渊博、为人乐观、平易近人、品德高尚、可亲可敬,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为一名学过俄语的我,能认识他们是我一生的幸运,终生难以忘怀。 2011年1月,顾达寿口述、郑少锋执笔,由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的《直译中苏高层会晤》,对顾达寿本人经历的某些历史事件作了较为客观的描述,并首次披露了前苏联和中国领导人高层会晤和重大历史事件背后一些鲜为人知的内幕和轶闻轶事。 阎明复亲笔为该书写序《岁月风云的记忆》。阎老在序言中写道:“前苏联资深外交官库达舍夫(顾达寿)是我的老朋友。他从上个世纪50年代由苏联铁道部派遣在哈尔滨的长春铁路局任职中文翻译,以后又由前苏联外交部派遣到驻华使馆工作了12年。1957年夏天,毛泽东主席在杭州会见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的特使、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米高扬时,我和顾达寿分别作为中方和苏方的翻译出席了那次当时尚未公开的会晤。我记得是在那次会晤中毛泽东主席很欣赏这位通晓中文的年轻的苏联人,特意给库达舍夫取名顾达寿。我和顾达寿从那时起开始相识,以后我们又多次在中苏高层领导人的互访会谈或外交会晤中相交并且相交至深。在我的印象中,他为人正直、待人谦和,特别忠于职守,倍受当时的外交部长葛罗米柯的器重。不久,他即被提升为前苏联驻华使馆公使衔政治参赞兼党委书记。上个世纪70年代初,顾达寿奉调回国。那时候,中苏关系已经全面恶化,此后,在很长时间里,我与顾达寿的联系中断了。”阎老回忆道,1991年他率团赴莫斯科访问时,曾经见到顾达寿先生,那时他已闲居在家,但他非常希望能再为中苏友好发挥余热,做点事情。经阎老介绍,通过中国驻前苏联大使馆大使王荩卿,把顾达寿安排在中国丝绸进出口总公司驻莫斯科代表处当顾问和翻译。从1998年起,顾达寿应聘在中国欧洲商业投资中心驻莫斯科代表处任高级翻译。阎老指出,顾达寿是前苏联的一位资深外交官。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陈毅、王稼祥、郭沫若等我国老一辈领导人对他都很熟悉。他多次作为苏方首席中文翻译陪同苏联首脑和高层领导人出席中苏高级会晤和重要会谈。他亲身经历了我们两国两党之间的关系从最初的传统友好逐渐走向淡化进而开始破裂以致全面恶化的全过程。值得庆幸的是,在他长达30年的外交生涯结束后,终于又看到我们两国人民恢复友好邦交的现实和前景。 阎老一生中最有意义的两件事:组织出版中国第一部大百科全书和参与创办中华慈善总会 2006年国庆节前一天,时任《公益时报》总编辑刘佑平拜访了阎明复阎老。 刘佑平问道:“您当过毛主席的翻译,又当过统战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和民政部副部长,还做过中华慈善总会会长,要您自己总结,您觉得一生中最满意的事是什么?” 略思片刻,阎老便深沉地回答:“我自己觉得,这一生最有意义的是两件事:一是组织出版了中国的第一部大百科全书,二是参与创办中华慈善总会并在此工作了5年。这两件事,前者是提高国民科学文化素质,后者是救助困难群众。”他还强调:“无论是公益慈善事业,还是社会工作,都对缓和社会矛盾、稳定民心、使社会和谐,有着巨大的作用,因此需要大力发展。” 关于编纂出版大百科全书 1978年11月18日,国务院批准成立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成立具体负责编辑出版工作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至此,编纂《中国大百科全书》成为举全国之力、动员全体知识界参与的国家级文化工程。 1978年1月27日,中央编译局原副局长、老党员姜椿芳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情况和建议》第2期,发表了近万字的《关于编辑出版〈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建议》,立即在学术界引起轰动。知识界出版中国自己的大百科全书的呼声引起党中央的高度重视。1978年4月,胡乔木当面向邓小平提出编纂《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建议,得到邓小平的赞成和支持。仅仅一个月后,中央批准了国家出版局、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联署的《关于编辑出版〈中国大百科全书〉的请示报告》。同年11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批准成立以胡乔木为主任,于光远、贝时璋、严济慈、周培源、姜椿芳、钱学森、梅益等12人为副主任的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成立具体负责编辑出版工作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姜椿芳是我国俄文翻译家、出版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和中国现代百科事业奠基人。姜椿芳“文革”期间在狱中就已开始构想《中国大百科全书》的编纂,刚出狱,他便拖着病体四处奔走呼吁。1978 年后,来自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的人才在姜椿芳的团结和领导下,克服了重重困难,开始了编纂《中国大百科全书》的艰苦历程。1987年12月17日,姜椿芳在北京逝世。赵朴初题挽联道:“魔氛谷里,捷报遥闻,最难忘万暗孤灯时代传声手;文化园中,灵苗广种,不独是百科全书事业奠基人。” 从1978年起,编纂《中国大百科全书》成为举全国之力、动员知识界广泛参与的国家级文化工程。据统计,在历时15年的第一版编纂过程中,参加撰稿的作者达2万余人,编辑人员超过1000人。中国科学院84%的学部委员,社会科学领域众多的学科带头人,各领域卓有成就的专家学者都参加了该书的编撰工作。15年里,中央在资金极为紧张的情况下投入了8000多万元用于这项文化工程。1993年8月,74卷《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横空出世,覆盖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文化教育、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66个学科,共收77859个条目,12568万字,并附有适量的随文黑白图、线条图和彩色插页,成为可与《不列颠百科全书》相媲美的鸿篇巨制。中国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第一部百科全书。在《中国大百科全书》编纂过程中,邓小平同志亲自为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题写社名,亲自审定《中国大百科全书》的一些重要条目。1993年当第一版《中国大百科全书》出齐之际,江泽民同志为出版社题词“融古今中外知识,扬中华民族风采”。1993年10月8日,《中国大百科全书》编辑出版胜利完成庆祝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江泽民、李鹏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了编纂出版人员代表。 《人民日报》发表《铸就中华文化的丰碑》专文,特在文前加一按语评论说:“‘大百科精神’,是一种执着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一种高尚的集体主义精神,是一种主动开拓的创业精神,是一种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是一种无私的奉献精神。” 阎明复是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的初创元老之一,曾担任百科社副总编辑,经历了百科社艰苦创业的光辉岁月,为新中国百科全书事业倾注了巨大心血。2008年,阎老在百科社成立三十周年之际,应邀撰文《百科精神》,生动展示了“百科精神”的形成历程和丰富内涵。阎老指出:“百科精神”,是追求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在“文革”特殊时期结束后的继承和发扬光大。归纳起来,有四个方面:一是善于学习,勇于创新;二是尊重科学,重视人才;三是发扬民主,广开言路;四是艰苦奋斗,发奋图强。阎明复同志敬业乐群的品格、正直宽厚的胸襟和对百科全书事业做出的卓著贡献感召后人,他是“百科精神”当之无愧的发扬者。 阎老在回忆录里写道:“‘文革’结束,百废待兴。我有幸从1978年春起,参与了中国大百科全书创建时期的工作和大百科全书早期的编纂工作,到1986年年底,为《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第一部大型现代综合性百科全书》——工作了近六个年头。当年,一起创建出版社的老同志、老同事们,或已写实、或已退休,‘满目青山夕阳照’,他们为这部历史性的巨制奉献了自己人生道路上最后一段宝贵的年华。”阎老说:“在‘大百科’期间,我主要负责协调对百科全书各分卷的审读、体例检查、综合编辑室的词汇统一和美编室配图等工作,对出版社紧张而又充满热情的工作局面深有体会。” 在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总编委会里,王顾明同志是领导成员之一。阎老在回忆录里说:“文革”刚刚结束,各行各业百废待兴,都缺乏人才。编撰百科全书的人才更是奇缺。百科全书出版社开创伊始,急需有一批精通业务、献身百科全书事业的编辑人才。王顾明被列为临时领导小组成员。在阎老撰写的《百科精神》一文中两次提到“王顾明同志是大百科出版社领导班子成员。”大百科全书总编委会副总编金常政回忆道:“到了1978年9月,出版社筹备组已具备相当的阵容。筹备组领导除姜椿芳、朱语和曾彦修,还请来了刘尊棋、唐守愚、王顾明、倪海曙几位老同志。” 王顾明同志是北京市委书记、市长林乎加同志的夫人,曾任浙江省文化局副局长,农村读物出版社副社长。粉碎“四人帮”后,她被调到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任副总编,负责文学艺术卷的编撰工作。文学艺术卷包括八个部分:中国文学、外国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剧、戏曲曲艺、电影、语言文学。她的二女儿林新婴曾参加过一次在承德举行的编写外国文学卷的讨论,见到了很多大学问家。她回忆说,妈妈极其尊重这些学者,在讨论中认真做笔记,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她的小女儿林大建回忆说:她印象最深的是,“妈妈对编纂大百科全书工作热情很高,倾心尽力,经常与同事一起去走访各位专家学者,广泛征求各方意见,认真仔细地做好笔记,为编纂她负责的文学艺术卷积累了大量宝贵资料。”王顾明因劳累过度,1990年患脑血栓长期卧床,1998年7月病逝,享年八十一岁。 我曾是天津市委书记、北京市委书记林乎加的秘书。我调回天津后,几乎每年都要去北京看望林书记和王顾明大姐。每次见面,王顾明大姐都给我讲她参加大百科全书组织和编纂工作的情况,她不顾年老多病,为大百科全书编辑出版做了大量工作,作出了突出贡献。据林新婴回忆,她妈妈王顾明对大百科出版社的最大贡献是帮助建设出版社办公大楼。阎老回忆:我国的百科事业,开始一无所有。初建时期除人才缺乏外另一个困难是物质条件匮乏,甚至连固定的办公地点都没有。林新婴回忆说,她妈妈王顾明对出版社成立后一直没有办公地址很关心,于是向她父亲、时任北京市委书记、市长的林乎加作了汇报。林乎加同志经过了解,认为编纂出版大百科全书是党中央、国务院定的一件大事,应当给予支持,于是转托分管基建的北京市副市长赵鹏飞组织落实,在阜城门立交桥西北黄金地段为出版社办公大楼选定地址,由市规划局、设计院、第二建筑公司共同努力,于1986年12月建成了当时全国面积最大的出版社办公大楼。大楼除了满足出版社办公使用外,还把用不了的房屋出租,以解决出版社办公经费不足的困难。 阎老在2008年11月在“百科精神”一文中指出:今天,值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成立30周年之际,希望我们百科人继续发扬姜椿芳姜老倡导的“百科精神”,再接再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人类的和平进步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关于创建中华慈善总会 1991年,阎明复被分配到民政部当副部长。他主动去拜访时任民政部长的崔乃夫,恳切地说:“我来民政部绝不拆台而是补台,是安定因素绝不是不安定因素。”部里让他分管残疾人和智障人,精神病院,养老院,弃婴院,荣军院,三项康复(白内障,小儿麻痹,聋哑)等10个单位,所辖5200万人。阎老说:“过去在统战部,都是为民主党派、党外人士服务,现在在民政部为残疾人服务,都是一样的服务,只不过我来到民政部后才真正接触到了底层的民众,才了解了社会。” 创建中华慈善总会之初,阎明复详细记录了自己在城乡贫困人群中的所见所思所感,他深深感到,社会发展至这一阶段,在政府承担对城乡困难群体的救助任务的同时,充分整合和利用社会爱心资源已势在必行。阎明复顺应发展趋势,把握时代脉络,着力解决社会问题,他与当时刚刚卸任的民政部部长崔乃夫携手启动中华慈善总会创建工作。1994年4月,中华慈善总会宣告正式成立,原民政部长崔乃夫先生出任第一任会长,赵朴初先生出任名誉会长。中华慈善总会的成立,成为中国当代慈善史上的一个标志性事件。中国就此有了一个以“中华”命名的大型慈善组织平台,推动开启了既有现代意义又有中国鲜明特色的当代慈善事业。 继首任会长崔乃夫之后,阎明复1997年从民政部退下来后成为中华慈善总会第二任会长。在担任会长的5年期间,阎老团结带领慈善总会的一班人,坚持总会的宗旨,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弘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积极倡导慈善意识,努力开拓慈善工作的服务领域,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多方筹措慈善资金,配合政府有关部门在紧急救援、扶贫济困、安老助孤、医疗救助、助学支教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竭力帮助社会上不幸的个人和困难群体,取得了显著成绩,促进了民政事业发展。就拿筹措慈善资金来说,当阎老2002年底卸任时,总会共筹募善款逾10亿元,放在当时,这一“天文数字”为中华慈善总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据陶斯亮(陶铸的女儿)回忆,阎明复对天底下受苦受难之人有种本能的感情,他见不得穷苦人,见不得弱势群体。到民政部后,阎大哥的天性就流露得更加淋漓尽致。每到孤儿院、福利院或贫困地区,他常常情不自禁地流泪,掏出身上所有的钱,甚至摘下手表去救济人家。总会在阎老的推动下开展了多个誉满中国的项目,如“微笑列车”,“烛光工程”……从1999年至今,“微笑列车”已为40万“唇腭裂”儿童做了手术治疗。阎老还积极推动中华慈善总会与多个国际慈善机构开展广泛深入的合作,为中国慈善事业走向国际打开了新的局面。 5年执掌中华慈善总会的经历,使阎明复对中国公益慈善事业的思考更为长远深刻。他说:“中国的慈善公益事业不能仅仅依靠少数慈善家的捐赠,要使之成为全民的事业才行。”这也正是如今“人人慈善”的理念。他还指出:“慈善行业发展的头等大事是自律,自律才有公信力,才有公众信任;这靠一家做不成,要全行业联合起来共同推动。” 阎明复作为中华慈善总会的创始人之一、终身荣誉会长,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中华慈善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作家、《慈善》杂志执行主编李玉林2013年7月编著出版了《真—好人阎明复》一书,作家航鹰为该书写序《学做真人》,书中还有“冯骥才、关牧村、航鹰说阎明复”专门一节,几位名人对阎老的人品、对他为我国慈善公益事业所作的贡献,都给予了高度评价。如今,阎老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所挚爱的慈善事业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在国家的关心重视与各界人士的鼎力支持下,正蓬勃发展,方兴未艾,中国特色慈善事业已迈进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 阎明复同志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为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奉献了毕生精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他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他清正廉洁、生活简朴,对家属和身边工作人员要求严格,始终保持了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 2023年7月3日,阎老走完了92个春秋,溘然长往,徒留给我们无尽的思念和缅怀。阎明复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奋斗的一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邓小平之女邓榕发文追忆和阎明复相识的往事,她写道:“认识明复这一家人,能和他们成为至交,成为亲人,是我一生的幸运。大家说,明复是一个单纯的人。是的,他是一个单纯的人,是一个透明的人,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是一个可亲可敬的人。”北京爱尔公益基金会创会会长陶斯亮女士和阎明复是世交,有着长达大半个世纪的交往。2020年10月,她曾经写下题为《阎明复,一个向光亮而生的人!》的文章。她写道:“阎大哥是为光明而生的人,所以他光明磊落,如今已九十高龄的他,还将继续向光趋往,因为他叫明复——周而复始的光明!”今年7月10日,陶斯亮撰文《阎明复,岂止是好人》悼念阎明复同志。她写道:“明复大哥有自己独特的人生哲学,他不计荣辱,能屈能伸,把守住本心、遵从良知看得更重。他没有功名利禄的累赘,只会一往无前去做他认为对的事情,也因此,他的信仰,人生观、价值观、生死观比一般人更纯粹、更真诚!”她还说:“明复大哥是位好官,忠诚于信仰,忠诚于百姓,是我党难得的一位好官。好官必得是好人,明复大哥人之好有口皆碑!” 让我们深切缅怀阎明复同志,学习他的革命精神、崇高品德和优良作风,化悲痛为力量,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而团结奋斗。 (作者系南开大学校友,曾任天津市委常务副秘书长兼办公厅主任)
(以上部分照片选自《阎明复回忆录》《直译中苏高层会晤》等及网络)
请大家一起呼吁:祖国文明建设应从央视和国营媒体禁刊酒类广告做起。酒,从精神到肉体已经伤害了无数国人!-《海外南开人网》敬启 |
| Contact 联系 | Last Revised
08/29/2023
| (Back to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