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切的怀念
——纪念陈伟达同志逝世30周年
李清和校友 April 18, 2020
陈伟达同志曾任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1978年10月至1984年10月任中共天津市委第一书记;此后任中央政法委员会副书记。1990年3月18日病逝,享年74岁。
今年3月18日,是陈伟达同志逝世30周年忌日。岁月流逝,30年过去了,伟达同志禅精竭虑、日夜操劳,全身心投入的工作精神,以及他那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音容笑貌,深深地留在我的脑海里,激起了我对老书记的无比崇敬和深切怀念。
陈伟达同志在天津主持工作达六年之久。1990年4月10日《人民日报》刊登的《陈伟达同志生平》中称:“陈伟达同志衷心拥护并坚决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他在主持天津工作期间,领导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清查‘四人帮’帮派体系,平反冤假错案,落实各方面政策,他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天津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总体水平的提高建树了巨大功绩。他在深入考察的基础上,对我国改革开放总方针的推行,提出了不少重要意见和建议,并为天津市的改革开放打开了局面。他十分关心人民群众,以极大的精力恢复震后的正常生产和生活。参与引滦入津工程的决策和组织领导。他十分重视干部队伍建设,特别是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在充分发挥老同志作用的同时,培养、选拔了一大批优秀中青年干部。陈伟达同志在天津工作的六年中,呕心沥血,日夜操劳,团结、带领各级干部和全市人民,为天津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伟达同志在天津工作的六年,是认真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改革开放起步的六年,是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恢复发展经济的六年,是落实党的各项政策、形成安定团结新局面的六年,也是拨乱反正、艰苦创业的六年。这六年,天津人民由多年来喝苦水到喝上甜水,从地震棚搬进新居,人民生活得到很大改善,国民经济从徘徊不前走上振兴发展的道路,各项事业出现了欣欣向荣的局面。
1979年8月7日至10日,邓小平同志亲临天津视察,小平同志在听取了陈伟达同志代表市委常委会所作的工作汇报后,就贯彻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战略方针,贯彻执行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和组织路线、把天津工作搞上去等问题作了重要指示。陈伟达同志带领市委一班人,同全市人民一道,以小平同志视察天津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党中央的决策部署,想大局、抓大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以坚定的信心,极大的魄力,忘我的工作,战胜各种困难,不断开创了天津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我作为市委办公厅的工作人员,是这一时期历史的见证者,据我回忆,伟达同志在天津六年重点抓了以下几件大事。
一. 组织天津全党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实行工作重点的战略转移。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闭幕后,天津市委于1979年1月8日至22日用14天时间召开了市委工作会议。与会同志认真学习贯彻三中全会精神和邓小平同志的重要讲话,结合天津实际,集中讨论了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问题,达到了统一思想的目的。伟达同志强调,全市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区县局以上领导干部,一定要把三中全会精神学深学透,并真正落到实处。要牢固树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坚定不移地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伟达同志带领市委一班人,坚持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统一天津全党思想,把党中央的精神和决策部署与天津实际结合起来,坚定地相信和依靠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团结奋斗,克服重重困难,使天津走上了三中全会指引的康庄大道。
市委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促进了各级干部和广大党员的思想解放。各级党组织深入开展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路线的教育,批判“两个凡是”,打破了长期禁锢人们头脑的精神枷锁,三中全会确立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思想路线深入人心,推动了各条战线实际工作的拨乱反正,全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创造力。
1983年7月《邓小平文选》出版后,伟达同志高度重视,反复强调,学好这部光辉文献,对于统一全党思想,进一步提高执行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十二大路线的自觉性,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市委的带领下,在全市广大党员干部中形成了学习《邓小平文选》的浓厚风气。
二.坚持从实际出发、注重调查研究,引领天津走好改革开放之路。
伟达同志在天津工作的六年,正值我国改革开放的起步阶段。改革开放是一项先人没有做过的伟大事业,是伟大的创举。改革开放没有任何现成的经验可循,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地去探索,正如小平同志所说的“要坚决地试,大胆地闯”。伟达同志认真贯彻小平同志的指示,发扬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精神,强调要完成改革开放的艰巨任务,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注重调查研究。伟达同志在津期间,市委组织了全市性的社会科学课题调研,调研课题涵盖了改革开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发展、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每年由市委组织四路大军,对在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所遇到的25课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这四路大军有高等院校的、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教授,有党政机关的具有研究能力的干部,还有大型企业的领导人和科技专家。这四路大军,按照这25个课题,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形成了丰硕的调研成果。每年市委召开一次全市调查研究工作会议,汇集各路大军的优秀调研成果,为制定每年全市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和决策部署提供重要依据,这些成果甚至对天津的中长期发展都有重要影响。这项工作当时在全国是突出的,这是伟达同志坚持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工作思路。
从1979年下半年开始,为了认真贯彻中央提出的“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伟达同志强调在指导思想上,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打好基础,积蓄力量,提高水平,为天津经济振兴做好准备。按照市委提出的“以调整为关键,以改造为重点,搞好体制改革,把调整、改革、整顿、提高和挖潜、革新、改造结合起来”的工作思路,全市陆续规划和发展了18个轻纺行业及5个配套行业,集中精力抓了企业的全面整顿,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了技术改造,调整国民经济各种比例关系,调整产品结构和组织机构,深入开展以提高素质、挖掘潜力为重点的增产节约运动,天津工业生产开始转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伟达同志反复强调,要勇于改革,勇于实践,勇于创新。要抓好试点,认真总结和推广各方面的改革经验,指导面上的改革工作。在对外开放方面,他主持研究和修改了《关于天津市贯彻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精神,进一步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报告》,明确了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指导思想。强调,要立足天津,着眼全国,做好外来新技术、新知识的消化和梯度转移;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天津港口、资源、技术、人才等方面的优势,扬长避短,走出一条适合天津特点的对外开放的路子。1984年邓小平同志提出开放沿海十四个城市。伟达同志及时召开市委常委会传达研究,并组织各方面专家调查论证,为天津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付出了很大的心血。同年春天,伟达同志带队到广州、深圳、珠海、佛山等地学习考察了一个多月,把他们的先进经验运用到天津的工作中,推动了天津进一步对外开放和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设。农业从贯彻休养生息的方针,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到积极推行农业改革,实行多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全市农村和农业战线出现了日益繁荣的景象。
三、发展科学技术要面向经济建设,为经济建设服务。
伟达同志的大力倡导和关心下,我市有关单位与浙江大学、清华大学、西安交大、天津大学、南开大学等13所高度院校开展了技术协作,承接了一批科研成果。1983年,全市组织了高等院校、军工系统、中央在津科研单位、市属科研机构、生产单位的科技力量五路大军,面向全市经济建设,大力开展科学研究、技术引进和技术改造工作。天津还同国防科工委签订了技术合作协议,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将军工方面先进生产技术向民用生产转移。不到两年时间,我市科研单位为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提供了20项发明和1100多项重大科研成果。积极开展群众性技术协作和技术革新活动,解决了一批生产关键问题。在工农业生产等方面,应用新的科研成果,推广新技术,消化引进先进技术等,都有了新的进展。
四、认真落实党的政策,切实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
坚持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原则,在全市范围内大规模地平反冤假错案。到1981年底,“文革”造成的冤假错案得到了平反,错划右派得到了纠正,基本上解决了“四清”和“反右倾”中的错定案件,一大批长期遭受林彪、“四人帮”迫害的老干部重新出来工作。认真落实党的各项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促进了全市安定团结政治局面的形成和发展,为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打下了政治基础。
坚决执行邓小平同志视察天津时提出的关于解决好组织路线问题、选好接班人的重要指示精神,对各级领导班子不断地进行整顿、调整和充实,严肃处理了某局领导班子严重不纯的问题,同时下大力量做好对优秀中青年干部的培养和选拔工作,把他们推上第一线,让他们在领导工作的岗位上发挥聪明才智,经受锻炼。1983年11月,全市基本上完成了区县局以上领导班子的调整工作。调整后的领导班子在革命化、知识化、专业化方面有了重大突破。领导班子的调整,使全市完成了一次大规模的新老合作和交替,各级领导班子的工作保持了连续性,党的优良传统得到了继承和发扬。伟达同志高度重视市委办公厅的队伍建设,把一批政治、思想、文化素质好,年富力强的同志选拔到厅领导班子和各处室的领导岗位上来。
五. 切实履行党的宗旨,积极解决人民生活中一些最急迫的问题。
伟达同志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改善人民生活方面主要抓了五件事:第一件,做好以住宅为重点的震灾恢复重建工作。1976年的地震灾害使全市城乡7000多万平方米各类建筑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占原有建筑面积的68%。为了解决几十万人住临建棚的问题,市委、市政府下大力量抓了震灾恢复重建工作。修复震损房屋498万平方米,发展了10个新住宅区,新建、重建住宅1400多万平方米,超过了解放时旧天津市区的全部住宅建筑面积,比1949年到1978年30年市区建成住宅面积的总和还要多。第二件,通过多种途径安置了64.4万多人就业,其中近一半是靠发展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安置的,基本上解决了城镇青年的待业问题。第三件,近两年共建设商业网点3000多个,方便了居民的生活。第四件,城市道路、桥梁、供排水、绿化等市政建设取得了明显成绩。第五件,引滦入津工程建成通水,基本上解决了城市用水问题。1981年,面对天津遇到半个世纪来严重的干旱,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兴建引滦入津工程。这是解决天津城市用水的重大战略措施。整个工程全线约234公里,215个工程项目,工程任务十分艰巨。在人民解放军驻津部队和铁道兵某师、天津警备区指战员,以及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在国家有关部委和河北省等19个省市的大力支持下,经过一年零四个月的艰苦奋斗,全部工程于1983年9月11日建成通水,比国家要求的通水时间提前了两年。这项工程为我市提供了一个比较稳定的水源和较好的输水系统,大大改善了我市的供水状况。从1983年开始,天津市委、市政府每年都要为城乡人民办20件实事,并形成了制度坚持下去。
六、强化作风建设,在广大干部特别是区县局以上领导干部中逐步形成了良好的工作作风。
. 伟达同志十分重视作风建设。他以身作则,严于律己,率先垂范,为广大干部树立了榜样。他强调:一是,党的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勤于学习,善于学习,刻苦学习。要真心实意地、专心致志地学习,天天坚持,哪怕每天只读30分钟也好。只要持之以恒,就一定会有收获。要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有学问的人学习。要坚持革命的学风,理论要与实际相结合,学以致用。二是,要勇于实践,勇于改革,勇于创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个重要原因是,党中央的一系列方针政策都贯穿了改革的精神。他指出,在前进的道路上会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我们去认识去解决,这就需要有一种勇于创新、不断前进的精神。三是,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他指出,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很多、很繁重,改革领导方法,改变工作作风尤其显得突出和必要。他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减少一些事务性活动,用比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搞调查研究,亲自取得第一手材料,发现和解决问题,总结经验,逐步加以推广。要少搞文件,从文牍主义中摆脱出来。要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提高工作效率。
1984年10月底,中央任命陈伟达同志为中央政法委员会副书记。就在他即将调任之前,市委召开了区县局党员领导干部会议,传达贯彻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精神,对天津今后的工作作出部署。伟达同志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他强调,要学好弄懂《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在贯彻执行中要多做调查研究,注意总结经验,切实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在今后5年左右的实践中,使十二届三中全会决定付诸实现。在谈到“七五”计划时,伟达同志强调,要着眼于天津自己的优势、重点和特色。比如,要在重点搞好对老企业技术改造的同时,充分发挥天津的人才优势,把新兴工业搞上去。他还强调,一定要下决心把教育搞上去,提高人的素质。实现“七五”计划,培养人才、选拔人才、大胆启用年轻干部是关键。从这篇讲话中可以看出,伟达同志在离开天津前仍然在考虑天津发展的长远大计,并深情地对天津提出嘱托和期望,这充分反映了伟达同志热爱天津、对天津人民的深厚情谊。
1989年3月,当时我正在中央党校进修二班学习。听说老书记林乎加同志患病住在北京医院,我即到医院看望。在病房里,乎加同志告诉我“你们伟达书记也在这里住院,你去看看他吧。”我走进伟达书记的病房,只见他坐在轮椅上,警卫员小张(世军)正在帮他吃饭。我向老书记简单汇报了在中央党校学习的情况,他点头微笑,并鼓励我好好学习,争取更大的进步。由于他说话比较困难,又正值他正在吃饭,我没有过多地打扰他。临别时,我深情地表达了对老书记的衷心祝福,祝愿他老人家“好好养病,早日康复”。没想到的是这竟是我与老书记的最后一次见面。回想起伟达书记在天津工作的六年,在身体状况不好的情况下,他日夜操劳、废寝忘食、全身心的投入、忘我工作的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据知,在战争年代,伟达同志身体受过损伤。十年动乱,他的身心受到严重摧残,特别是心脏受到严重损害。在天津,面临历史上积累下来的困难和问题,面临百废待兴的繁重任务,他常常不顾病痛,不知疲倦地工作。长期的超负荷工作,积劳成疾,严重地损害了他的身体。“生命不息,战斗不止”,是伟达同志在天津工作的真实写照。
伟达同志离开我们已经30年了。伟达同志在天津六年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胆识和魄力,鲜明的党性原则,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意识,埋头苦干、忘我工作的革命精神,严于律己、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以及他为天津发展和天津人民所做的突出贡献,都给天津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伟达同志的光辉形象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作者李清和,系中共天津市委原常务副秘书长兼办公厅主任;南开大学外语学院俄语专业1960-1965年校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