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总书记用典深刻阐述秘书工作
李清和校友 December 6, 2019
在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习近平用典》一书的序言中写道:“学习习近平的文章、讲话、著作等,一个最为深切的感受是,他善于用典,常常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不断激活优秀传统文化,赋予其鲜活的当代价值和意义。”“习近平的语言之所以引人入胜,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他善于运用古代典籍、经典名句。”最近,我认真学习了习总书记关于秘书工作的重要论述,收获颇丰。在这些论述中,总书记多处引用了古代经典名句,深刻讲述了秘书工作的许多问题,把古人的智慧运用于启迪觉悟、指导实践。这对于我们深入学习、深刻理解总书记关于秘书工作的重要论述,有着极大的帮助。与此同时,我们可以从中学史、学诗、学经典,学习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当习总书记谈到秘书工作的重要性、特殊性时,引用了西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记》中的诗句“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这说明,总书记把办公室作为“决策的参谋部”,是“一个单位、一个系统、一个机构的关键部门”。办公室要起好“决策的参谋、智囊作用”,“始终围绕着首脑机关工作。”这个参谋部工作的好坏,将会对首脑机关产生着直接影响。总书记引用这句诗,更生动地说明了办公室工作的重要性和特殊性。总书记还引用了一句古语“身在兵位,胸为帅谋”。我理解,办公室虽处在“兵位”,但要胸怀全局,心想大事,围绕大局出谋划策、贡献智慧,多出大主意、好主意。这就从办公室地位的角度说明了它的极端重要性。总书记在同中办同志座谈时,在“坚持廉洁自律的道德操守”这一条中引用了古语“宰相门前七品官”,说明“中办岗位特殊、责任重大,在群众眼里是一个很神圣的称号”。他严肃地指出:“大家工作在党中央身边,如果出了问题,不仅毁了个人,而且会给党的声誉和形象带来影响”。办公室的重要性显而易见。
习总书记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切身体会,总结出办公室“重、苦、杂、难”四个特点,非常贴切,令人信服。他在讲办公室工作辛苦时说:“办公室每一位同志都是很辛苦的,整天有干不完的事,经常加班加点,甚至通宵工作。连星期六也难以休息。赶写材料的秘书更辛苦,工作强度很大,超过了一般部门的工作量。”他引用了东汉刘桢的诗句,“驰翰未暇食,日昃不知晏;沉迷簿领书,回回目纷乱”,“把秘书人员埋头文稿,忘记用饭,不知早晚,头昏眼花的状况描写得十分形象”。办公室工作量大,事务繁杂。总书记说:“办公室干部每天都要处理几件、几十件、百多件事情,弦绷得紧紧的,犹如‘山阴道上,应接不暇’。”这里,总书记引用了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中的话,“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用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办公室工作的繁忙景象。
习总书记在《秘书工作的风范》一文中,对办公室工作提出了三点希望;在同中办同志座谈时提出“五个坚持”。这都表明总书记对办公室和秘书人员的关心、重视和所寄予的殷切希望。总书记在他那充满真挚情怀又掷地有声的话语中,多处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信服力,使文章更加引人入胜。
习总书记在讲到办公室同志对党要绝对忠诚时,引用了诸葛亮《兵要》中一句话“人之忠也,犹鱼之有渊,”总书记把对党绝对忠诚作为中办以及各级办公室的生命线。他要求秘书人员对此任何时候都不能含糊,并引用曾子的话“为人谋而不忠乎”?每个秘书人员都要每天来这样反问自己。在讲到秘书人员对党绝对忠诚、必须坚定理想信念时,总书记指出,只有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坚定了,对党忠诚才能有牢靠的基础,才能做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里,总书记引用了清代郑板桥的题画诗《竹石》的后两句,恰如其分。总书记指出,现在,对党绝对忠诚的问题对我们的同志考验越来越直接。他引用了唐白居易诗《钱塘湖春行》中一句“乱花渐欲迷人眼”,告诫人们,在国内外各种思潮袭来、众说纷纭、泥沙俱下的复杂环境中,要始终保持头脑清醒,不要让“乱花”迷住了眼睛。
习总书记在谈到秘书人员要坚持极端负责的工作作风时指出,责任成就事业、决定成败、推动效率。中办工作无小事。任何思想上的麻痹松懈、行为上的偏差纰漏,都可能影响工作运转,甚至影响大局。总书记引用清代文人刘淇《助字辨略·自序》中一句话“一字之失,一句为之蹉跎;一句之误,通篇为之梗塞”。告诫大家在办公室工作,一字一句都不能差,做任何事情都马虎不得,一定要慎之又慎。他要求秘书人员要牢记“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慎易以避难,敬细以远大”的道理,无论办文办会办事,都要一丝不苟、严谨细致、精益求精,于细微之处见精神,在细节之间显水平。总书记强调,责任重如泰山。面对艰巨繁重的任务,办公室的同志要以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兢兢业业做好各项工作,做到敬业守责、尽心尽力。
习总书记在谈到秘书人员要坚持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时指出,甘于奉献是共产党人的崇高品格,中办的同志更要做到。奉献精神,是中办人的鲜明特质。我认为,这些要求对各级办公室同志都是适用的。总书记引用教育家陶行知的一句话“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高度赞扬中办同志的奉献精神。他说,“中办很多老同志,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无闻一干就是几十年,干了一辈子,也奉献了一辈子,‘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种奉献精神令人感动。”总书记还用“痛并快乐着”来形容做奉献的感受。他指出,“我们共产党人讲奉献,就要有一颗为党为人民矢志奋斗的心,有了这颗心,就会‘痛并快乐着’,再怎么艰苦也是美的,再怎么付出也是甜的,就不会患得患失。”俗话说“红花虽好,但要绿叶扶持”。总书记在这里引用了印度诗人泰戈尔的话:“花朵的事业是美丽的,果实的事业是尊贵的,但我愿做一片绿叶,绿叶的事业是默默地垂着绿荫的。”他要求中办同志要有这种绿叶精神。他强调,“要引导干部职工正确认识苦与乐、得和失的关系,牢固树立奉献精神,养成‘计利当计天下利’的胸襟,做到虔诚而执着、至信而深厚,守护好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地。”总书记激励秘书人员要像臧克家诗中所说的“不待扬鞭自奋蹄”,“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不图名、不图利,专心致志、心无旁骛地做好工作 ”。
习总书记在谈到秘书人员要坚持廉洁自律的道德操守时指出,“一个人能否廉洁自律,最大的诱惑是自己,最难战胜的敌人也是自己。”他用东周战国韩非的名言“贪如火,不遏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来警示大家。总书记强调,一个人战胜不了自己,制度设计得再缜密,也会“法令滋彰,盗贼多有”。这说明,制度固然重要,但关键还在自己。总书记还强调,办公室每一位同志都要严格要求自己,特别要防微杜渐。他引用北宋欧阳修《伶官传序》中的话:“夫祸患常积于忽微”,告诫大家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小事、小节、小利,严防一念之差、一时糊涂、一穴溃堤。
习总书记强调,秘书人员加强自身修养至关重要。他说,秘书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他要正确对待荣辱,树立无私奉献的精神,不断加强和深化自身的修养。讲到修养,他引用宋代吕本中《官箴》中的话:“当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总书记对“清、慎、勤”赋以时代的内容,把这三件事作为办公室干部特别是领导秘书的最基本要求,即要做到:一要“清”,公正廉洁,两袖清风;二要“慎”,周密考虑,谨言慎行;三要“勤”,勤奋好学,刻苦上进。作为秘书人员,要按照党中央的的要求,切实加强学习,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学习邓小平理论,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科学发展观,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时事政治,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和政治水平。他还指出,秘书人员在加强自身修养中,还要特别注意培养良好的工作作风,注意生活小节,努力做到“五不”:一不自恃;二不自负;三不自诩;四不自卑,不能“口将言而嗫嚅,步将行而趑趄”;五不自以为是。总书记指出,古人说,“君子为政之道,以修身为本”。“古人所推崇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第一位的”。他引用《论语》中的话,希望秘书人员要“吾日三省吾身”,“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努力做到: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
习总书记在谈到如何提高文稿质量、改进文风时,要求做到:求短、求实、求新。他引用郑板桥的一幅书斋联“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要求写文章“就是要开门见山,直截了当,讲完为止,用尽可能少的篇幅,把问题说清、说深、说透,表达出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容”。总书记说,写文章总的原则是,当长则长,当短则短,倡导短风,狠刹长风。他引用庄子的话:“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为文也是这个道理。总书记指出,文风也能体现一个领导干部的能力和水平。他引用孟子的话“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告诫党的领导干部,要本着对党和人民事业负责的态度,在讲话中勇于坚持对的、反对错的,观点鲜明,态度明确。对于工作,对于问题,对于群众,绝不能含糊其辞,语焉不详,“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他还批评说,“云遮雾绕,玄之又玄,其实是能力不够、水平不高,既弄不明白问题的是非对错,又怕承担责任,所以只能装腔作态,故作高深”。
习总书记在谈到起草文稿时,强调:一要短小精悍,二要有所创新。他说,求新既可以体现在谋篇布局上,也可以体现在遣词造句上,适当的引经据典,恰到好处的比喻、排比、对仗等修辞方法,都可以增加文章的形象性和感染力。这里,总书记把“适当的引经据典”作为提高文稿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他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这在他的系列重要讲话中、在关于秘书工作的重要论述中,都很好地体现出来。
习总书记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方面为我们全党作出了表率。作为办公室工作人员,一定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总书记用典对秘书工作的深刻阐述,加深对党办工作和秘书工作重要性和特殊性的理解,努力做一名对党绝对忠诚、政治过硬、业务精湛、品行优良,具有无私奉献精神的党的秘书工作人员。
(作者李清和,曾任中共天津市委常务副秘书长兼办公厅主任,系南开大学外语学院俄语专业1960-1965年校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