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金富文集》
赏析骆玉笙京韵大鼓《子期听琴》与《俞伯牙摔琴》
作者 龐金富校友 February 1, 2021
骆玉笙先生
一、小序
在我的印象里,能够把古代历史人物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利用戏曲艺术传承下来的,只有京韵大鼓最为突出。而在利用京韵大鼓说唱的众位演员中,最为突出的姣姣者就属骆玉笙了。
骆玉笙(1914-2002),活了88岁。艺名小彩舞。她在70余年的京韵大鼓艺术生涯中,研习继承前辈的艺术成就,博采众家之长,以孜孜不倦地探索和努力,创立了以字正腔圆、声音甜美、委婉抒情、韵味醇厚为特色的“骆派”京韵。
骆玉笙1914年生于上海。出生6个月时被卖给天津艺人骆彩武,改姓骆。7岁开始学京剧,9岁拜苏焕亭为师学唱京剧老生。12岁登台演出。17岁年改唱京韵大鼓。20岁时拜韩永禄为师学京韵大鼓,承刘宝全派。25岁时首次在北京演出,一炮打响,从此诞生了“骆派”这一独树一帜的女子唱腔流派。
骆玉笙的演唱特点是音域宽广,音质醇厚,韵味浓郁,善于抒情,尤其以激越、挺拔的“嘎调”最为动人,被观众誉为“金嗓歌王”,其代表作有《剑阁闻铃》《子期听琴》《丑末寅初》《大西厢》等。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骆玉笙改编、演唱了《将相和》《卧薪尝胆》《祭晴雯》等新编历史曲目。1985年,她在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中演唱的主题曲《重整河山待后生》感动了亿万观众,脍炙人口。
京韵大鼓早年叫“京音大鼓”,广泛流行于河北省和华北、东北的部分地区,是我国北方说唱音乐中艺术成就较高的曲种。京韵大鼓由河北省沧州、河间一带流行的木板大鼓发展而来,形成于京津两地,传入天津、北京后,刘宝全改以北京的语音声调来吐字发音,吸收石韵书、马头调和京剧的一些唱法,创制新腔,专唱短篇曲目,称京韵大鼓。
京韵大鼓唱词的基本句式是七字句,有的加入了嵌字、衬字及垛句。每篇唱词约一百四五十句左右,一个唱段大都一韵到底。京韵大鼓的唱腔,经过刘宝全和弦师韩永禄、白凤岩、韩德福等人的革新创造而丰富多彩,基本唱腔包括〔慢板〕和〔紧慢板〕,京韵大鼓是唱中有说,说中有唱。其表演形式是一人站唱。演员自击鼓板掌握节奏;主要伴奏为大三弦、四胡、琵琶,有时佐以低胡。
我选择《子期听琴》与《俞伯牙摔琴》这两段进行赏析,有如下几点理由:
1、如果把这两段大鼓的《子期听琴》看成上篇,那么《俞伯牙摔琴》就是下篇,它们构成了一个完整故事的姊妹篇。这两段大鼓充分地体现了骆玉笙高超的艺术水准,在她所有的成名代表作中,是学习者感到难度最大的两段;
2、骆玉笙早年曾经学习过京剧老生,这两段大鼓中的唱腔涉及到了某些京剧反二黄的唱腔,也涉及到了京剧道白。没有京剧底蕴的人是学不到家的,这是难度之二;
3、这两段大鼓的内容仍然具有强烈的现实社会意义。俞伯牙是官儿,子期是平民百姓,古代的人因为爱好相同、因琴知音,竟然能够结拜兄弟并且从此心心相印,这种单纯的、真挚的友谊今天看来是决然不可能存在了。俞伯牙可并没有“尊重人才、尊重知识”的自觉意识,但古人就是天生的质朴。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什么叫中国的传统文化?从传统文化中吸收什么营养?如何吸收这些营养?我以为:听了骆玉笙的这两段大鼓绝不应仅仅停留在唱腔优美、好听的感性层面上,重要的是从这两段大鼓的传统文化出发,自觉地去考虑如何与当今提倡的24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结合起来。什么叫友善?什么叫文明?如何为人处事?我们都可以从这两段大鼓的欣赏中悟出一二,这才能起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社会效果,才能有助于调整当今社会人与人的复杂关系,也才算完成了对一种曲艺艺种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升华。只有认识层次上升了,认识水平就能随之提高,回过头来再学唱这两段大鼓,你的内心所迸发出的激情和感触就决然不一样了。比如,当你唱到悲哀字句的时候,甚至会自然地流出泪水,你的唱腔自然会带着感情,这样,打动人的效果就达到了,而与此同时,你也完成了自己通过“玩儿”的自我教育效果。如果你只是把艺术孤立起来学,单纯学唱、争取“像她”,估计花费九牛二虎之力也是白搭的;
4、骆玉笙的所有成名唱段都不能归功于是她一个人的功劳。每段大鼓的剧本文字所用的字、词,对人物外表和内心的描写(如《大西厢》人物刻画、《七星灯》中对诸葛亮的刻画、《剑阁闻铃》中对李隆基内心世界的刻画等等)、对情景的动静描写、对故事情节的发展脉络等等的文字功夫,我看现代剧作家都难以达到。不要以为提笼架鸟的晚清“八旗子弟”都是酒囊饭袋,他们中的一些人有的就有很深厚的文字底工,平日里和民间艺人在一起“玩儿”的过程中,一起起草剧本、一起韵色唱腔、一起设计唱段,长期磨合的结果诞生了这些文化精品!为骆玉笙伴奏的韩永禄更是一位大师级的琴师,他为骆玉笙所有唱段的唱腔设计了付出了大量心血,很多优秀之笔巧夺天工、功不可没!今天再寻这样的大师已经是难上加难了。
二、真实的历史故事
我有必要先来简单介绍《子期听琴》《俞伯牙摔琴》这两段真实的历史故事。
俞伯牙是春秋战国时代晋国的一位大臣。他曾下了三年的功夫学习弹奏瑶琴。琴艺大长以后总为艺术上还达不到更高的境界感到苦恼, 伯牙的老师成连知道了他的心思后,便对他说:“我已经把自己的全部技艺都教给了你,而且你学习得很好。至于音乐的感受力、悟性方面,我自己也没学好。我的老师方子春是一代宗师,他琴艺高超,对音乐有独特的感受力。他现住在东海的一个岛上,我带你去拜见他,跟他继续深造,你看好吗?”俞伯牙闻听大喜,连声说好!他们准备了充足的食品,乘船往东海进发。一天,船行至东海的蓬莱山,成连对伯牙说:“你先在蓬莱山稍候,我去接老师,马上就回来。”说完,成连就划船离开了。过了许多天,成连没回来,伯牙很伤心。他抬头望大海,大海波涛汹涌,回首望岛内,山林一片寂静,只有鸟儿在啼鸣,像在唱忧伤的歌。伯牙不禁触景生情,由感而发,仰天长叹,即兴弹了一首曲子。曲中充满了忧伤之情。从这时起,俞伯牙的琴艺大长。
其实,成连老师是让俞伯牙独自在大自然中寻求一种感受。俞伯牙身处孤岛,整日与海为伴,与树林飞鸟为伍,感情很自然地发生了变化,陶冶了心灵,真正体会到了艺术的本质,汹涌的波涛,杳深的山林和悲啼的群鸟,使得伯牙心中豁然一亮,感慨地说:“先生移我情矣!”于是创作了《水仙操》。 后来,俞伯牙成了一代杰出的琴师,但真心能听懂他的曲子的人却少的可怜。
再说说钟子期,他是春秋楚国(今湖北汉阳)人,相传钟子期是一个戴斗笠、披蓑衣、背冲担、拿板斧的樵夫。史载有一年,俞伯牙奉晋君之命出使楚国。八月十五那天,他乘船来到了汉阳江口。遇风浪,停泊在一座小山下。晚上,风浪渐渐平息了下来,云开月出,景色十分迷人。望着空中的一轮明月,俞伯牙琴兴大发,拿出随身带来的琴,专心致志地弹了起来。他弹了一曲又一曲,正当他完全沉醉在优美的琴声之中的时候,猛然看到一个人在岸边一动不动地站着。俞伯牙吃了一惊,手下用力,“啪”的一声,琴弦被拨断了一根。俞伯牙正在猜测岸边的人为何而来,就听到那个人大声地对他说:“先生,您不要疑心,我是个打柴的,回家晚了,走到这里听到您在弹琴,觉得琴声绝妙,不由得站在这里听了起来。”俞伯牙借着月光仔细一看,那个人身旁放着一担干柴,果然是个打柴的人。俞伯牙心想:一个打柴的樵夫,怎么会听懂我的琴呢?于是他就问:“你既然懂得琴声,那就请你说说看,我弹的是一首什么曲子?”
听了俞伯牙的问话,那打柴的人笑着回答:“先生,您刚才弹的是孔子赞叹弟子颜回的曲谱,只可惜,您弹到第四句的时候,琴弦断了。” 打柴人的回答一点不错,俞伯牙不禁大喜,忙邀请他上船来细谈。那打柴人看到俞伯牙弹的琴,便说:“这是瑶琴!相传是伏羲氏造的。”接着他又把这瑶琴的来历说了出来。听了打柴人的这番讲述,俞伯牙心中不由得暗暗佩服。接着俞伯牙又为打柴人弹了几曲,请他辨识其中之意。当他弹奏的琴声雄壮高亢的时候,打柴人说:“这琴声,表达了高山的雄伟气势。”当琴声变得清新流畅时,打柴人说:“这后弹的琴声,表达的是无尽的流水。”俞伯牙听了不禁惊喜万分,自己用琴声表达的心意,过去没人能听得懂,而眼前的这个樵夫,竟然听得明明白白。没想到,在这野岭之下,竟遇到自己久久寻觅不到的知音,于是他问明打柴人名叫钟子期,和他喝起酒来。俩人越谈越投机,相见恨晚,结拜为兄弟。约定来年的中秋再到这里相会。
和钟子期洒泪而别后第二年中秋,俞伯牙如约来到了汉阳江口,可是他等啊等啊,怎么也不见钟子期来赴约,于是他便弹起琴来召唤这位知音,可是又过了好久,还是不见人来。第二天,俞伯牙向一位老人打听钟子期的下落,老人告诉他,钟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临终前,他留下遗言,要把坟墓修在江边,到八月十五相会时,好听俞伯牙的琴声。听了老人的话,俞伯牙万分悲痛,他来到钟子期的坟前,凄楚地弹起了古曲《高山流水》。弹罢,他挑断了琴弦,长叹了一声,把心爱的瑶琴在青石上摔了个粉碎。他悲伤地说:我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世了,这琴还弹给谁听呢?”在子期墓前,伯牙写下了一首短歌,来悼念自己的知音钟子期: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两位“知音”的友谊感动了后人,人们在他们相遇的地方,筑起了一座古琴台。直至今天,人们还常用“知音”来形容朋友之间的情谊。有一首千古传诵的诗篇对他们二人进行了歌颂: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三、传承《子期听琴》《俞伯牙摔琴》的现实意义
曲艺作为艺术,欲把人间的美好故事搬上舞台就必须进行艺术加工,加工的作品应该体现出:立意更加高远、更加耳目一新,不仅故事情节生动感人,而且更具有教育后人的感染力、影响力、说服力和艺术魅力。加工后的艺术作品其本身并不丧失真实性,而素材既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以我之见,至今老百姓更愿意接受的是大鼓里故事情节的安排。从内容上看:伯牙守约第二次来到汉阳与子期相会,本身折射出《儒学》中的《信》;与子期父亲的相见对话,伯牙彬彬有礼,折射出《儒学》中的《礼》,伯牙摔琴本身又折射出《儒学》中的《仁》和《义》,这两段大鼓之所以被百姓接受下来且能流传至今,完全是因为该大鼓的内容符合中国老百姓头脑中的《仁义礼智信》的儒学思想,几千年来,中国的老百姓就是按照这样一个准则、一个行为规范做人处事的,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魅力,这就是中华古老民族长盛不衰的精神支柱之所在。凡是能遗传、保留下来的东西都是因为它有存在下去的价值,像流星一样一闪而过的东西说好听的也就是昙花一现罢了。我在这里向大家发出肺腑之音:丢掉了老祖宗的玩意,就等于丢掉了教育后人的一个法宝呀。
我不是艺术家,也不是语音学家,我赏析这两篇京韵大鼓的佳作目的是想和大家共同思考一个问题:通过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的宣传、传承,我们要探讨出如何结合当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挽救我们的下一代和子子孙孙。我们的子子孙孙应该用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来教育才能健康成长?应该用一种什么准则来约束他们的行为规范?你们或许为此苦恼过吧?以上我说的都是我欣赏这两段大鼓以后自己的所思所想,只供大家抛砖引玉。
(更新于 2021-02-01)
敬请大家一起呼吁:祖国文明建设应从央视和国营媒体禁刊酒类广告做起。酒,从精神到肉体已经伤害了无数国人!
-《海外南开人网》敬启
Alcohol and Aging 酒精与衰老(英/中)
How Alcohol Affects Your Body 酒精如何伤害你的身体 (英/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