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我的胶东情缘(二)
—纪念公公婆婆逝世15周年
吃到钱币意味着新的一年会发财;吃到年糕意味着高高兴兴;吃到糖块意味着甜甜蜜蜜;吃到花生意味着长生不老等。 三十晚上长辈带领儿女们为祖宗烧香上贡,屋里的灯彻夜长明。正月初一早晨四、五点钟就起床。大家都穿上新衣裳,大人下饺子,小孩子们开始放鞭炮,各做各的事,不能大声喧哗。点着灯吃饺子,这时小孩子们最为活跃,当吃到饺子里的宝物都纷纷报出来,使气氛达到高潮。吃完饺子的第一件事就是晚辈给长辈拜年,有的磕头、有的鞠躬;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这是全家最开心的时刻,不到六点就开始串门拜年了。年轻人开始走家串户,互致问候,长辈们在家等候客人,给拜年的人塞糖果、递香烟。按习惯扔在地上的花生、瓜子皮等杂物一般初一初二不要打扫,待初三早晨放鞭炮后再清扫。 爹娘忙了一个腊月,这时是最高兴的日子。见到亲戚朋友总要展示儿女们为他们买的新衣服和新首饰。四十年来,不论在石家庄还是在北京过年,我们都按老家的风俗办,这样显得格外热闹。 在胶东给老人过生日也是很隆重的事情。娘的生日是正月初八,正好在春节期间,是个很吉利的日子。这一天就像一个盛大的节日,前来祝贺的亲友络绎不绝,足有五十余口。大家带着寿桃、各式花样饽饽、点心、鸡蛋、牛奶、酒等礼物前来祝寿,娘忙着道谢,临走时还要将各家的礼物搭配、交换回送。后来娘老了,这些事都交给兄弟媳妇具体办理。过去生活困难时,大家就聚在家里吃碗长寿面,兄弟姐妹们忙里忙外,提前准备,烧火炒菜下面条,屋子里炕上炕下都坐满了人,气氛也蛮热闹的。后来日子过好了,就到饭店里包上几桌酒席,大家省了不少事。不管生日宴在家里办,还是在饭店办,主要是由兄弟育鹏安排操持,家里其它人协助配合。宴会前,娘和爹陪着客人聊天,大家一面交流,一面开怀大笑。
在宴会开始的时候,出门在外的儿女子孙纷纷打来祝寿的电话,这时娘一会儿接受家里亲友的祝福,一会儿接受外地的祝福,乐得合不上嘴。亲友们都赞不绝口,说娘好命,是个有福之人。爹的生日是农历六月十七日,正是天气比较热的时候,但来的人也足有四五十口。 老人过生日时,我们和孩子们,在外地都要分别为他们祝寿。现在我们也成了老人了,在我们过生日时,孩子们也是要千方百计组织全家团聚一下,搞一个生日宴并送上大蛋糕。 我从小在特殊环境长大,适应能力很强,但是我不会做家务活。自从进入了这个家庭,我决心入乡随俗,从头开始学习和适应当地的语言、称呼、礼节、生活方式和待人接物等。娘来到石家庄和我们一起生活,也给我提供了学习的条件。我逐渐学会做各种面食,娘还教会我絮棉花做棉被。我还向爹学会做鱼和其它海鲜的菜。娘做什么事都要求做得最好,干家务也是这样,衣着打扮也不例外。我印象最深的是:每次娘出门前,总要用扫炕笤帚把身上从上到下扫一遍,连布鞋也要打扑干净,头发要梳理整齐,虽然蓝色的大襟上衣已经很旧了,但总是很干净平整。连石家庄的邻居回忆起她老人家来,印象最深的是:高高的个头,腰杆挺得直直的,手里拿个手绢,显得特别神气利索,可有风度了。在她的影响下,我们也开始注意自己的形象,育琦出门前一定要把皮鞋擦亮。正因为娘追求美好和时尚,所以我们包括孩子们,每次回家或过春节总要给娘和爹买新衣服,有时也买点首饰之类。老人特别高兴,一定马上试穿试戴,仿佛自己又年轻了。她常说:“衣服多得穿不了,别再买了。”但是我们做晚辈的,总愿意把老人打扮得越来越年轻,使他们对生活充满新的希望,健康长寿。 娘把我当成自己的亲闺女一样体贴照顾,她常说:“我可不能像老社会的婆婆那样待媳妇。现在是新社会了,老法不行了,从我这就得改。” 1970年我生女儿晖晖前,娘放下家里的农活和家务事提前来到石家庄准备侍候月子。那时我们租住的临街房子条件极差,一间屋半间炕,地面坑洼不平,俩扇木门和纸糊的窗户把光线都挡住了,周围还有两个厕所。尽管环境这样差,娘却一点不嫌弃。她每天给我做五顿饭,每顿都是一大碗厚厚的小米粥,里面放着大枣和五个鸡蛋。娘还教我如何给孩子换尿布和按老家的方法包裹孩子。整整一个月不让我下床干活。产假期满我开始上班,工厂规定喂奶时间仅一小时。娘为了不让我急着回家跑出火奶,就抱着孩子走三里路,到厂门口等我喂奶。 后来“文革”的火,烧到我们外来的大学生身上,我无例外的接受审查和批判。为了让娘避开这不愉快的气氛,我坚持回家喂奶。可是受审时期我无法按点赶回家,娘只好一面给孩子喂糖水,一面焦急地等我回来。在那特殊的年代,我不能把厂里受的委屈带回家。因心情不好,我的奶逐渐减少,孩子刚五个月就彻底没奶了。为了在娘面前装着好心情,进门时我总是愉快地大声叫:“娘,我回来了。”娘见到我特别高兴,马上把孩子递给我说:“快喂奶吧!” 有一次我刚迈进大门时,娘就着急的说:“桃李,你可回来了,可了不得了!”我一问才知道是娘将治肾病的药当成感冒药给晖晖吃了。 一看她那担惊受怕的样子,我马上安慰她:“别着急,没关系,出不了事,就是真出了事,大不了我再生一个。”这句话深深地打动了她。娘一直记在心里。三十年后一次聊天中提到这件事时,娘仍然很感动。也就是这些点滴的小事,加深了我们之间的信任。你敬她一尺,她敬你一丈,她把我当亲闺女,我待她象亲娘一样。更有趣的是我怀老二时,害口很利害,就想吃老玉米。那时爹娘在老家,知道后几经周折才说服邮递员,帮助从山东老家寄出几根玉米棒子。可等寄到石家庄,玉米棒子又干又硬。我泡了两天,小火又煮了大半天才算解了馋。 1972年生下雷雷后我没住院,育琦找到两轮大板车,把我和雷雷一起包得严严实实的从医院拉回家。一进门育琦告诉娘,生了个女孩子,娘说:“管他男孩女孩,大人孩子都好就行。”后来育琦才告诉她是个小子。娘高兴极了,她有了长孙,能不高兴吗? 爹娘为了减轻我们的家务负担,让我们安心工作,把仅七个月的孙女带回莱州老家。实际当年山东的家境还相当困难,爹在远乡的供销社工作,难得回家,弟弟妹妹们都在农业社干活。 在奶奶的精心照料下,晖晖在老家成长得健康可爱。雷雷满月后被送到我们厂办托儿所。当时落实政策我调到国棉一厂学校,教初三物理兼班主任,工作量大,又费心,照顾不好孩子。也是因为吃了我的火奶,雷雷总是拉稀,严重时一天拉十余次,我们常常半夜三更排队挂号,找好的大夫给他看病。 1972年10月1日我们带着七个月的雷雷到北京探亲。我妈妈看到雷雷身体状态,马上提出把孩子留在北京,由她来照顾。可当时我80岁奶奶身体不好,弟弟又有残疾,都需要家人照顾。妈妈上着班,负担实在太重,我真的很心疼。我娘知道这种情况后,马上提出让雷雷回老家,娘说:“养一个是养,养一群也是养。”说得十分肯切。于是雷雷在两岁时,由我妈妈和妹妹护送,来到奶奶身边,这是两个老人第一次见面,双方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两个孩子在奶奶和全家人的照顾和关怀下茁壮成长。奶奶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性格和品德。 奶奶的直爽、诚恳待人、从不沾别人的便宜和孝敬老人的优秀品质,直接影响着两个孩子。记得晖晖四岁时,奶奶带她到别人家玩,走时顺手拿走了玩的一块滑石,回家后被奶奶发现,严厉批评了她,硬逼着她立刻送还原主并向人家道歉。奶奶反复教育两个孩子不许动别人东西,不能占便宜。 奶奶很亲这两个孩子,出门时总穿着北京捎去的新衣服,打扮起来,两只手一边领着一个,感到可自豪了。但是她从不溺爱和娇惯他们,常让他们去拾柴草和树叶回家烧火用。教育他们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米粒、饭菜掉在桌上一定要拾起来吃掉,不要剩饭;吃饭后要主动收拾桌子。奶奶时常对晖晖说:“闺女不顶墙,坠上个娘家娘。”要求她勤快能干、说到做到。很小就让她练习买酱油;从小培养她夜里自己去院里上厕所不害怕; 上小学时,就让她自己洗衣服等等,锻炼她的独立生活能力,遇事不怵头。 记得儿子雷雷上学前,娘从老家带雷雷来石家庄。一个小脚女人肩上背着七、八十斤的东西,手领着六岁的孙子,自己又不认字,在济南由长途汽车转乘火车时困难重重,可是娘说:“那没事,鼻子底下有个嘴,走到哪问到那,谁都能告诉俺。”她告诉我们,到济南排队买火车票时,又怕丢了雷雷,可紧张坏了。娘的这种敢说、敢想、敢干、敢闯的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娘是个心地善良,热心肠的人。谁都知道她心直口快,讲直理,待人真诚,做事认真负责,热情好客。
1974年妈妈、大妹妹青青和我一起送雷雷回老家,两亲家见面非常亲热。娘拿出最好吃的东西招待我们,还带着妈妈和青青串亲戚。家乡的贴饼子、煎小鱼倍受妈妈和青青的喜好,家乡的浓浓亲情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爹娘送晖晖雷雷回石家庄上学时,我们按排两位老人进京参观名胜古迹,爸爸妈妈十分热情地招待了他们。带他们到颐和园、故宫、天安门等地游玩和照相。两个家庭你来我往,加深了了解,增进了情感。双方父母心里都装着对方。我妈妈看到适合娘穿的衣服就买下,每年春节和糖果一起寄给老家。妈妈知道娘多年来一直帮我们带孩子,料理家务很不容易,充满感激之情。每次打电话都要我们代向爹娘问好。 1990年妈妈身体很差,总是腿肿背疼,虽然去京时,我们给她带了些药和电疗仪帮她治疗,但效果都不明显。年底,她拖着病体独自来到石家庄看望我们。两个母亲又见面了,她们亲切地称呼对方“姥姥”“奶奶”。娘以主人的身份千方百计给妈妈做可口的饭菜。当时,河北省由于长时间阴雨天,把小麦都捂坏了,面粉不仅有怪味,而且做出的馒头发粘。我妈妈说:“没关系,这种馒头一样好吃”。可是娘很着急,把我拉到一边说:“别听你妈妈的,快去找老郭要点好面。”当娘最终让我妈妈吃上了不粘的馒头时,她笑得是那样的开心。妈妈临走时,娘发现她穿的衣服太单薄,让我找出我的厚棉袄给妈妈穿上。可是妈妈硬说不冷,娘不管三七二十一,把棉袄拿过来硬塞在妈妈手里,我妈非常感激她。妈妈走后仅半年就因患淋巴癌而去世,听到这个噩耗娘大哭了一场。每当提起我妈妈,娘时常眼含热泪赞叹不已:“姥姥那个人太好了,难找啊,可惜走得太早了。” 记得雷雷上小学前,娘带他到石家庄来的当天,我就给她30元钱,并说:“这钱你拿着做零花,别不舍得花啊。”她不肯要,说身上从来没装过这么多钱,在我的坚持下,她只好收下。可是她把这三十元放在一个兜里,另一个兜放自己的一点钱,买家用的菜和物品花我给的钱,自己零花就用带来的钱。娘常说,我们挣钱不容易,不能随便花。每次买菜她都要侃价,她勤俭节约处处为我们节省开销 。 八十年代中,有一次娘从老家来,心脏病犯得挺利害,全身无力躺不下,她担心自己好不了了。我一再安慰她并及时领她到医院诊治,还给她吃了不少保健品,病有了明显好转。为使她全面恢复健康,我们教她练智能气功。她练功非常认真投入,嘴里大声叨念着每节的名称和动作的要求,慢慢地就学会了。从那以后风雨无阻,每天早晚练两次,她的身体逐渐好起来。智能功在娘身上产生奇效后,我们又教会了爹,就这样老两口一直练了二十多年从未间断过,直到去世。 点击看【我的胶东情缘(三)】
敬请大家一起呼吁:祖国文明建设应从央视和国营媒体禁刊酒类广告做起。酒,从精神到肉体已经伤害了无数国人! |
南开校友及海内外各界朋友信息交流网站 |
---|
| Contact 联系 | Last Revised
07/26/202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