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umniemblem
2
60
首页 健康 大千世界 校友
师生

旅游摄影

关于本网
0

《庞金富文集》

我终于明白了“痰饮”是怎么回事

作者  龐金富校友 September 26, 2021

中医所讲的痰饮在人体里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又该如何辨识、分析这些由于痰湿形成的怪病?这是困扰我多年的难题。学习了倪海厦的论述,头脑豁然开朗,加之遇到了实际医案,收获颇丰。
       由于人体脾的运化水湿功能下降,或水液在体内的循环、排泄过程中遇到障碍,水液就不能正常滋润人体,反而会在体内形成异常的积聚,成为一种病理物质。这种异常积聚的水液,中医就将它称为“痰饮”。 其中秽浊、黏滞、稠厚的部分,叫作“痰”,清稀、澄澈、透明的部分称为“饮”。
       这里所说的“痰饮”的“痰”并不是指日常所说的产生于肺部、通过咳嗽可以排出体外,并能被我们所看到的痰,它是指因为水液代谢障碍而产生的,符合秽浊、黏滞、稠厚特征的病理产物。比如肥胖,中医就称之为“痰”。
       由于这个“痰”不像肺部的痰那样可以被我们直观地认识到,所以中医又把它称为“无形之痰”,而把产生于肺部、通过咳嗽可以排出体外,并可以看到的痰称为“有形之痰”。这两者共同构成了中医“痰”的概念。
       “有形之痰”主要存在于肺,可能是自身水液代谢障碍所产生,也可能是外界邪气侵袭肺部所产生,这种痰产生后,可以通过咳嗽排出体外,能被观察到,因此比较好理解。 同时,肺里咳出来的痰,在性状上又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差异。 比如有的痰呈白色黏胨状,有的痰色白而稀薄,有的痰呈白色泡沫状,有的痰色黄而稠厚,有的痰呈灰黑色,有的痰呈黄绿色……为什么同样是痰,却会有这么多变化? 仔细分析一下,上面各种痰的性状归纳起来无非在两个方面存在差异:一是质地有稠厚、稀薄、泡沫之分别;二是颜色有白、灰黑、黄、黄绿的差异。
       我们来看个日常现象,把糖溶解在水里。得到一种无色透明的液体,如果把这些无色透明的糖水放到火上加热会出现什么结果?我们可以看到糖水会逐渐变得稠厚,颜色也会逐步由透明变为淡黄、深黄。 由这个现象推演到体内的痰,原来,痰的稠厚程度和颜色的深浅程度与体内的“热”有着密切的关系。体内有热,那么痰就黄稠,体内无热,那么痰就稀白,而黄稠的程度越高,也就反映了体内热的程度越高。
       跟据这个道理,中医把色白而稀,或呈泡沫样,或呈胶胨样的痰称为“寒痰”,而把色黄而稠厚,甚至为黄绿色的痰称为“热痰”。由于寒痰和热痰所反映的本质是完全相反的,所以对寒痰和热痰的治疗也是完全不一样的。
       治疗寒痰要温化寒痰,常用的药物有干姜、细辛、姜半夏、陈皮、白芥子、莱菔子等;治疗热痰则要清热化痰,常用的药物有浙贝、川贝、天竺黄、胆南星、瓜蒌、天花粉等。但无论是寒痰还是热痰,中医在治疗上都侧重一个“化”字,那“化”有什么含义呢?以前没有自来水的时候,如果水质较浑浊,我们常常会在水缸中加入少量的明矾,过一会儿,水就会变得澄清,明矾起到了使浑水中秽浊物质分解、沉积的作用,这就是“化”。 中医在治疗各种痰症时使用的化痰药,就相当于“明矾”的作用,能使痰浊分解、沉积。从而去除由痰浊引起的疾病。    
       人体内在环境的“潮湿”是痰产生的真正根源。在日常生活中,有句话叫“烈日当空,阴霾自散”。烈日能驱除潮湿,主要靠的就是它的热量,所以在治疗这类痰的时候只要使用性能温热的药物使体内产生一种“烈日当空”的效果,潮湿的“阴霾”散去,就消除了水湿在体内聚集的根源。
       那么“无形之痰”是什么,我们该怎样来判断“无形之痰”的存在呢?中医判断体内有“无形之痰”的根本原因是和脾的运化失常、水湿痰浊在体内过度积聚有关,所以可以通过健脾助运、化痰软坚的方法来治疗。这就从从根源上杜绝了“痰”的生成,但这种治疗效果是长久的。
       倪海厦指出:痰浊的产生和脾的运化水湿功能有着直接的关系,通过改善和增强脾的运化水湿的能力,就能够去除痰浊在体内的积聚。他进一步指出:脾对水湿的运化不足,导致水湿在体内积聚,水湿中的秽浊物质会在人体某一部位凝结形成痰块, 这些秽浊物质具有黏滞的特性,所以往往会导致气血在经络、血管中的运行受阻,使脏腑组织产生缺血缺氧的病理改变,引起各种疾病。比如痰在头部,影响脑部供血,则会出现头晕、健忘、嗜睡,甚至昏迷、半身不遂、语言不利等症状; 痰在经络四肢,则会导致四肢的血液供应障碍,从而出现四肢麻木、手足逆冷等症状;痰在血脉,则会导致心脏自身的供血不足,而产生心悸心慌、心率失常、心胸憋痛等症状,西医说的冠心病,很多情况下就和痰有着密切的关系。 此外,痰还会影响到人的精神状态,如果痰湿的秽浊之气阻碍了人体正常的精神思维活动,则会使人出现自言不止、郁郁寡欢、无故悲伤等抑郁型的精神失常性疾病。中医认为“心”是人体神志的主宰,这类由“痰浊”过盛而引起的精神失常,中医上称为“痰迷心窍”。 以上症状,临床上常被西医诊断为×××神经官能症或植物性功能紊乱,因而服药往往无效。出现了这类病征,一定要高度重视,应该到中医那里寻求帮助。
       肝气郁结情志失和,进而肝郁脾陷,肝脾不和,脾气亦为之抑郁,运化失司,津液聚而为痰,这是“痰饮”症状的根本原因。痰之为患时聚时散是其特点,症始于肝气郁结,继而脾运失健而痰聚,亦随情志之抑郁和愉快与否而表现为时现时消。 本类症状,多见于女性患者。病情经久不愈,因病致虚,必须同时配伍足够的滋养阴液之品,以滋养为主,寓养于消,方可愈而不发。
       实践证明:采用“苓桂术甘汤”加“小柴胡汤”是根除“痰饮”之“饮”的绝妙方剂。

classicdividerclassicdividerclassicdividerclassicdividerclassicdivider

mainbuilding

193

campus

1敬请大家一起呼吁:祖国文明建设应从央视和国营媒体禁刊酒类广告做起。酒,从精神到肉体已经伤害了无数国人!
-《海外南开人网》敬启

starAlcohol and Aging 酒精与衰老(英/中)

starHow Alcohol Affects Your Body 酒精如何伤害你的身体 (英/中)

8

南开校友及海内外各界朋友信息交流网站

newyearwish

| Contact 联系 | Last Revised 09/28/2022 |
©2008-2022 NANKAIOVERSEAS, NONPROFIT WEBSITE | POWERED BY BLUEHO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