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我 的 石 化 情 结 我的职业生涯37年中有32年是在石化系统度过的。这三十多年正是我国石化工业蒸蒸日上、蓬勃发展的大好机遇,也是中国石化事业不断深化改革,向世界一流奋勇挺进的最好时期,我作为石化一名老员工,有幸成为这段历史的见证者和参与者,感到十分荣耀与自豪。 1975年夏,我已经从南开大学毕业在沈阳某中学当了五年教师,突然接到辽宁省委组织部调令,到距离沈阳50公里开外的辽阳石油化纤总厂(后改称“辽阳石化公司”,简称“辽化”)建设工地报到,参加引进石化大项目会战。听省里人讲,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为了解决全国人民的穿衣吃飯大问题,经毛主席批准,周恩来、李先念等一批老革命前辈的支持和推动,从西方国家引进了四套大化纤和17套大化肥的项目。为了集中力量把这批石化工程项目建设好,动员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让项目早日建成投产,让全国人民尽快受益。当时最先开进辽化工地,担任基建“三通一平(通路通水通电和平整土地)先期任务的是基建工程兵一个整编师,当年著名企业家、华为公司创始人任正非也正是万千建设大军中的一员,此时他是施工连队的技术员和技术革新的多面手,几十年后,他所创立的华为王国撼动美国而遭致围剿打压,他是全国人民心目中的抗美英雄。 辽化是当时四套大化纤项目中投资最大的,当时折合人民币25亿元之多,相当全国人民每人要出资四、五元钱,但预期社会效益是显著的,辽化一年的化纤产量足够全国人民每人做一套的确凉衣服,当时涤纶服装在社会上还是稀罕商品。另外年产几十万吨化纤原料可节省大量棉田改种粮食,当时全国粮食总产量还较低,每人都实行定量凭票供应。所以建设好辽化是件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当我第一天踏上辽化建设工地时,巨幅标语“毛主席圈定我施工, 建设辽化最光荣”映入眼帘,一股强烈的责任感、紧迫感涌上心头,怀着对辽化早日建成投产,造福人民的美好憧憬,我迈入了石化生涯的第一步。 我调入辽化,起初分配在总厂技术资料档案室当资料翻译,由于该项目引进的技术来自不同国家,技术文件资料来自法、美、德、意、日等国家,不仅数量庞大(总重达60吨之多),而且种类繁多,不仅有土建和设备的施工安装图纸、还有各种技术专利、规范、标准、操作手册等等。我是65级入学在南开大学学了不到一年的英语专业课,由于中学学的是俄语,课堂上 实行的又是‘’听说领先法‘’口语实验,恪守“没有文字课本,不学单词语法”的教法,所以英文基础很弱。对于先进的石化科学技术,我仅有高中那点有机化学知识而言,基本就是白纸一张,一开始工作很不适应,只能拼命学习化工基础和专业技术英语,不断向身边的工程技术人员、老专家们求教。 不久,组织上宣布我为翻译队负责人,要负责管理150多人的多语种翻译队伍和技术资料的翻译校对任务,以我当时的专业知识和经验能力,是难以承担此项任务的。我想到自己是一名年轻党员,是从安徽一个穷困山村走出来,人民送我上的大学,要‘’时刻听从党召唤,越是艰险越向前‘’,当时坚信两条:依靠组织和充分发挥全体翻译人员的积极性,也就义无反顾的承接下来了,为了不耽误施工单位对图纸技术资料进度的要求和翻译质量,我们把翻译人员按语种分工,对同语种人员进行老中青三结合建立各类专业技术翻译小组,当时省里从各大厂矿企业、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选调一些有经验和外语特长的工程技术人员和教授到现场协助参加技术资料的译制工作。当时这批专家学者有的还处在被政治审查时期或被“解放”不久,心有余悸,工作比较拘谨和胆怯,不敢放开。我以学生的姿态向他们求教,尊重和发挥老专家教授的作用和能量,请他们为年轻的新手(当时从全国各地外语院校接收不少工农兵大学毕业生)上化工技术课和专业外语课。并组织老专家老教授编撰《英汉石化词典》《石油化工常用专用术语(英汉对照)》供大家参用,我还组织翻译人员分批到辽宁抚顺石油二厂等石化企业参观实习,参观了解石化各生产装置的工艺流程及各类设备功能特点,为*大家在工作中提供大量的感性认识,做到学以致用,保证资料翻译的实用性和精准性。 参加辽化建设大会战,是一段激情难忘的岁月,是艰苦并快乐着的日子。由于辽化选址在偏僻山谷地带,一时间云集五、万人马,吃住都成大问题。吃的大多是东北产高梁米和熬茄子汤;夏天住帐篷,高温达30多度,闷湿难捱。冬天住未竣工无暖气的房子,东北冬季气温都在零下20度以下,我的胃肠毛病和骨关节炎就是那个时期留下的病根。会战现场大家都平等,从官到兵,每人每天补贴三毛钱。每当省里有组织慰问,送来魚肉蛋,“打一次牙祭”,大家都象过节般的欢欣雀跃。物质匮乏的年代靠的是理想信念提振激发大家的热情和干劲。大家都以当年开发大庆油田为榜样,为铁人王进喜“宁可少活二十年,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壮言豪语所感动,累不觉活,苦中有甜。大家心里都期盼,眼前经手的施工兰图和技术资料早日化为一排排崭新的现代化厂房和高耸林立的反应塔罐、物流管排,源源不断流淌出国家急需的化工化纤产品……,参加大会战是此生炼历的难得机遇,人生能有几回搏?心无旁鹜,无怨无悔。 在辽化技术资料档案室工作期间,巧遇过南开外文系校友参与会战,1976年夏,我遇到原外文系俄二张桂贞校友,她此时正领着学生来辽化进行德语翻译的教学实习,我知道辽化有一套聚乙烯生产装置是引进德国赫希斯特公司的专利技术。张桂贞校友毕业多年改行自学德语,边学边教,其刻苦执着精神着实令人敬佩。另外,我系英语专业65级同学邵世宽、赵玉洁和李莉英等也都参加了在辽宁丹东、大连等地组织的全省辽化技术资料译制的会战工作,为辽化建设作出了黙黙无闻的奉献。经过辽化技术资料的笔译经验积累和施工现场的与外方技术人员的口语锻炼,全体翻译队伍的政治业务素质不断提高,他们不仅保证了辽化工程土建施工和设备安装调试及试车生产对翻译工作的需求,在辽化建设史上留下了重彩一笔。他们之中许多人日后还成为我国援外工程项目建设中不可多得的外语翻译人才。 1982年,辽化党委将我调到一个新成立的化工厂任党委书记,这是一个以治理三废,综合利用为主的化工实验工厂。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低碳生产,绿色环保生产。我所任职的化工实验厂是按照集体所有制的体制建立的,可以摆脱当时全民体制的僵化呆板的经营模式,从机构设置、用人制度、投资建设等方面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实验厂的主旨是将辽化主体工厂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渣废气收集起来,变废为宝,变害为利。工厂筹建后领导班子统一认识:一手抓自更生艰苦创业,一手抓科学实验研发新产品。我们从辽化尼龙盐車间排放的汚水中提取多种二羧酸一已二酸、丁二酸、戍二酸等精细化工产品,用作聚氨酯等系列化工产品的原材料;从辽化聚酯车间的排弃钴锰催化剂废液,经萃取提纯后原生产装置回收再用,钴锰催化剂为进口生产耗材,这就为国家节省了可观的外汇支出;我们还将辽化锦纶车间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絲乱絲经重新梳理后加弹染色并加工成衣衫、袜子等针织品;从空分车间收集排空的二氧化碳制作食品级和工业用的干冰原料。经三年的努力,这个名不見经传的后起之秀工厂,未动用国家投资,充分利用集体所有制体制的便利和条件,从零起步,白手起家,靠自主创新研发,依照市场需求配置资源,激活经营机制,有效组织科研、生产和销售一体化,实现生产经营的良性循环,工厂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不断增强。既减少了辽化的环境汚染,又能做到资源综合利用,增进社会效益和企业效益,最为人称道的是化工实验厂解决了当时辽化大批的待业青年和待岗的工人就业难题,1984年末,工厂固定资产已达5000万元,在职员工已达3000多人,该厂曾先后被评为省、市明星企业。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经济体制改革浪潮蓄势待发,国企改革的突破口尚在理论研讨务虚之中,我在基层工厂这段经历,是探索搞活中小企业的初步实践。我深切体会到,政府将国营企业当作附属机构看待,将企业一切经营活动及投资发展都掌控起来,企业被束缚得死死的,没有自身积累和发展的能力和积极性,这是企业缺乏生机和活力的症结所在。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搞活企业,这是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企业作为市场主体,让企业能根据市场需求,具备自主开发、生产经营和积累发展的机制和活力,政府部门简政放权给企业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应有之义。 1983年7月,中国石化总公司成立,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决策,并经全国人大决定通过的一项重大改革举措。因为这关系到“用好一亿吨原油”国计民生的重大决策。原油即未经加工炼制的石油,是含有大量宝贵成份的能源化工原料。在计划经济时代,稀缺的原油资源被国家计划部门按比例地分配给各工商企业,商业部门所需的是原油的轻质组份一汽煤柴油,其余的原料组份便随意当燃料了,其他工业部门亦复如此:化工部门用的是石油裂解产生的烯烃作生产塑料、橡胶原料;纺织部门主要需要其中的芳烃作生产化纤原料;冶金电力部门更将原油统作燃料处理。原油中的大量珍稀资源就被各部门划地为牢、各取所需抽取部分组份后,随便当废余边角材料处理浪费掉了,实在令人痛惜。成立中国石化总公司就是打破行业、地区、所有制的垄断和桎梏,把用原油作原料的全国大中型炼油、化工、化纤企业集中起来,实现人财物统一管理,资源统筹规划,综合平衡,科学合理协调组织石化企业的产、供、销,形成一个集科研、生产、销售、内外贸、基建于一身的经济实体,按“效益最优化,市场化配置资源”新模式组织社会化生产,不断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的整体效益,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为全国人民增进福祉,推动社会不断向现代化迈步。 1984年8月,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发布后不久,我有幸奉调到北京,到石化总公司办公厅做调研文秘工作。在调研室工作期间,我有幸跟随陈锦华总经理,参加总公司落实中央关于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开展“投入产出”“改革承包的企业调研工作,总公司对这次调研工作非常重视,各主要部门都派业务骨干参加。陈锦华同志原任上海市副市长兼市建委主任,曾是当年上海两大山(宝山钢铁 金山石化)重大工程的策划人和总指挥。陈锦华同志率领调研小组走遍东北、中南、华东、华北等地区几十个石化企业,历时大半年时间,对石化企业现状与生产经营能力有了更全面了解,对石化系统存在的薄弱环节和发展潜力了如指了如指掌,对石化发展的目标和远景有了清晰的构思。使我印象深刻的是,每到一个企业,锦华同志都对企业领导班子和广大员工积极宣传党的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历史意义和石化总公司成立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意义,要求各企业坚持改革,搞活企业,挖掘潛力,增进效益,为完成总公司既定的改革承包方案目标和长远奋斗目标而努力。锦华同志调研中深入细致的工作作风令人钦佩,大到企业生产经营发展中的瓶颈障碍,小到企业老弱群体的住房困难,他都一一牵挂在心,过后悉心处理解决。通过参加企业调研,使自已对石化系统有了初步了解,更增进自己为基层做好服务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如今几十年过去了,石化集团己挺进世界500强前列,并向发展成世界一流能化公司迈进,陈锦华(后任国家发改委主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等老一代石化人提出的“爱我中华 振兴石化”的梦想正在变成现实,中国石化资产总额由1983年组建初期的200多亿元到现在己经发展到2万多亿元,年销售收入由270多亿元发展到2.97万亿元,增长了100倍,连续三年跻身世界500强企业第二名。我们缅怀这些石化工业的开拓者、创业者,并对他们当年高瞻远瞩的改革魄力和发展眼光表示由衷的敬佩。 1995年后,我调入石化国际事业公司,先后从事党务工作和法律事务工作。自2000年起,我被派往中国改革开放的热土一上海浦东新区外高桥保税区,在东上海石化有限公司(简称“东上海公司”)从事管理领导工作。这是中国石化响应党中央号召,积极投资开发浦东的建设项目。在这个中国当时最大最早的自由贸易区,东上海公司利用国家政策,设立了保税仓库和相应的仓储保税和租赁服务业务,建立了美观实用的商务楼和工业厂房,供入驻保税区内的中外企业和管理机构办公和商务及工业用房。东上海公司还成立了中美中日两个合资企业,当时这两个企业生产的是国内企业(包括石化企业)大量采购的日本横河公司产自控系统设备及美国高质泵公司产的工业用泵。由于合资企业在中国市场份额不断扩大,经济效益连年不断增长,外方意欲甩开中方搞独资,提出高价收买中方股权,当时我们对于这种过河拆桥的行径,给予严辞拒绝。 我从浦东外高桥保税区企业任上退休回京已十多年了,去年是中央决定浦东改革开放30周年,“30年浦西,30年浦东”。30年前,上海流行“宁要浦西一张床,勿要浦东一幢房”老观念。经过30年发展,浦东一改过去以农业为主,穷乡僻壤的落后面貌,已变成一座功能集聚、要素齐全、设施先进的现代化国际新城,可谓是沧桑巨变,换了人间。浦东改革开放成就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提供最鲜活的例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最生动的实践写照。 我是一名石化普通员工,也是一名南开毕业离校50余载的年逾古稀的校友。我的经历平淡而无奇,但我的前途命运与党的初心与使命相连,我的成长与进步与祖国石化事业改革发展紧密相连。我与党和国家共命运,与石化事业同生长。 今年是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诞辰100周年,也是我加入中国共产党近50周年,如今我已退休14年了,看到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在习近平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向着党中央提出的“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勇前进,感到由衷的喜悦与欢欣。习近平治国理政的理念深入人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信念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认同和拥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们见证了中国实现全部脱贫,全面进入小康社会,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奇迹。 我们在晚年享受到了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成果与红利,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得以安享晚年。国家在“十四五”规划中,还在不断建立和完善养老惠老的各项制度和政策,我们为生活在当下的中国而感到幸福与美满。我们为我党百年来不忘初心和使命,历经艰难险阻,矢志不渝探索救国富国强国的伟大之路而深怀感恩与报效之心,同时为全体中国人民勤劳勇敢、万众一心,为民族伟大复兴而坚持不懈、艰苦奋斗的精神而感到骄傲与自豪。(郑之锦)2021.03.19
|
南开校友及海内外各界朋友信息交流网站
|
---|
| Contact 联系 | Last Revised
02/20/202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