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学者风采|張全興院士事跡報道兩則
(一)
张全兴院士为《离子交换与吸附》题词
张全兴院士为《离子交换与吸附》题词 张全兴,1938年12月出生,江苏常州人。环境工程和高分子材料专家,中国离子交换与吸附技术的主要开拓者之一,树脂吸附法治理有毒有机工业废水及其资源化领域的开创者。1962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化学系,200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09年荣获全国模范教师称号。现任南京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国家有机毒物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名誉主任,《离子交换与吸附》期刊主编。曾任南京大学环境工程教研室主任、环科所副所长、省部和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第三、六届科技委地学与资源环境学部委员、国家环境咨询委员会委员以及太湖水污染防治专家委员会副主任等职。长期致力于水污染控制理论和应用研究,在有机污染物分子与树脂结构耦合关联分离理论、树脂法用于高浓度难降解有毒有机化工废水治理与资源化新领域取得了系列开拓性创新成果,为工业水污染治理与节能减排和长江、淮河、太湖等流域水环境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2010年以来,针对我国“白色污染”控制的难题,组织团队开展绿色聚乳酸系列环境友好材料的研发与产业化,取得了重要进展。历年主持(或参与)国家、省部级科技项目40余项,发表研究论文381篇,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95项和美、日、英等国专利14项,荣获国家科技奖4项和省部级奖16项。 开创我国离子交换与吸附技术迅猛发展新局面 张全兴1938年12月出生于江苏常州。兵荒马乱、战火纷飞的岁月让他早早在内心深处萌生了为国奋斗、振兴中华的种子。1957年7月,张全兴以优异的成绩考取南开大学化学系,成为从邓家村走出的第一位大学本科生。他穿着母亲亲手缝制的土布衣服和鞋子,怀着儿时的报国梦踏上了漫漫求学之路。 大孔树脂是离子交换树脂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美国、中国和捷克科学家几乎同时合成出大孔离子交换树脂,它使离子交换树脂的处理对象从小分子的无机离子扩展到较大分子的有机物质,应用范围也从水体系扩大到非水体系,同时离子交换的速度也大大加快。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离子交换与吸附技术尚属空白。1956年,何炳林先生冲破美国政府的重重阻力回到祖国白手起家,艰苦创业,领导开创了中国离子交换与吸附技术迅速发展的新局面。1960年6月,张全兴提前毕业留校任教,先后任化学系高分子教研室党支部副书记、书记等职,跟随导师何炳林一同开展吸附分离功能树脂的合成、性能与应用研究,先后研制高强度多孔性强碱阴离子交换树脂用于铀的提取、大孔膦酸树脂用于去除电解液中微量铁离子、超高交联吸附树脂用于人体血液灌流和新型树脂用于提取分离甜菊甙新工艺。基于何炳林和张全兴等人30年来对大孔离子交换树脂和超高交联吸附树脂(被称为继第一代凝胶型离子交换树脂之后的第二、第三代树脂)的合成、性能与应用的系统研究和取得的多项高水平应用成果,“大孔离子交换树脂及新型吸附树脂的结构与性能”项目荣获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张全兴名列第2),开创了中国离子交换与吸附技术迅猛发展的新局面。 我国江河湖泊严重污染主要始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那时乡镇企业迅猛发展,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但高物耗、高能耗、重污染、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也造成了环境质量不断恶化。 1985年,张全兴调到江苏化工学院(现常州大学)工作,任设计研究所所长。几十年后重返故里,儿时水清鱼跃的江南美景已不见踪影,江河污染、鱼虾绝迹的情形使张全兴痛心疾首。通过对江苏的实地调研和认真考虑,他毅然决定把所掌握的树脂吸附技术融合渗透到环境污染治理中,着手开展有机化工废水污染治理与资源化领域的研究。 做绿水青山的卫士,不仅实现工业废水达标排放,还做到“水里捞金” 污染物是张全兴的“老对手”。水污染是大多数人避之不及的难题,而在张全兴看来,污水之中也大有文章。张全兴说:“过去治理废水,是企业向废水中扔钱;我们现在要帮助企业从废水中‘捞金’,向污水处理要经济效益”。 他强调,废水处理要注重资源化,将有毒有机物或无机物回收变为有用资源。张全兴以敏锐的眼光和过人的胆识将大孔树脂吸附技术率先引入环境工程领域,先后完成了原化工部下达的“六五”、“七五”、“八五”3个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开发出了具有原创性的“树脂吸附”技术,并在全国各地开展和推广有机化工废水污染治理与资源化领域研究。这种技术的最大特点是将污水中有毒有害的成分有效地分离和吸附出来变成资源,不仅水得到了净化,同时原来的有害物质变为一种有用的原料进行循环利用,因此,该项技术深受企业的青睐。 例如,我国是氯苯及其衍生物的生产大国,约占世界年产量的50%(约40万t/a),主要生产企业分布在长江下游和淮河下游等环境敏感地区。过去企业一般用碱中和水洗废水,副产盐酸直接对外销售,造成资源浪费和有毒有机污染物的转移,危及长江下游和淮河下游敏感地区的水质安全。张全兴带领团队分别同南京化工厂和扬州农药集团合作共同开发了“绝热吸收-离子交换树脂除铁-吸附树脂除有机物”的集成技术。该技术可从水洗废水中回收苯、氯苯、工业盐酸和三氯化铁,含苯系物的副产盐酸被精制成工业盐酸,废水中污染物全部成为化工原料,真正实现了水洗废水的“零”排放和氯苯的清洁生产。该技术现已在南京化工厂、扬州农药集团和安徽八一化工厂等大型企业推广应用,获得了重大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仅扬州农药集团年直接经济效益就达 1500 万元以上,并为保护长江、淮河、运河的水质发挥了重要作用。当时扬州农药集团负责人感慨地说:“废水处理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没想到搞环保还能出效益!”。 张全兴还为太湖治污与蓝藻治理和全国江河湖泊的环境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贡献力量。2007年无锡水危机事件发生后,省委省政府提出“铁腕治污、科学治太”,就治太决策充分听取专家意见,2008年专门成立“江苏省太湖水污染防治和蓝藻治理专家委员会”,张全兴任副主任。为进一步做好太湖治理工作,张全兴在无锡太湖边依托江苏江达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建立了江苏省企业院士工作站,承担了“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国家水专项任务,选择贡湖湾小溪港开展生态修复工程示范,现已圆满实现了“湖水清、生物多、景观美”的建设目标,2.3km2示范区呈现了碧波美景。 艰苦奋斗、拼搏创业,高度重视环境学科建设和杰出人才培养 张全兴多次在不同场合说:“我能有今天,首先要感谢两个人,一个是导师何炳林先生,一个是夫人陈金龙教授。”何炳林先生是我国著名的高分子化学家、“中国离子交换树脂之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在 1987 年他主持申报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时,坚持按照工作成绩与贡献大小,把团队中年龄最小、并已调离南开大学的张全兴列为第二完成人。何炳林先生严谨的学术态度、高尚的人格风范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教育和影响了张全兴的人生。陈金龙是陈茹玉院士的弟子。她调到南京大学后,为了全力支持张全兴的工作,毅然决定放弃自己挚爱的有机合成专业,改行从事环境保护。 张全兴院士、陈金龙教授夫妇同何炳林、陈茹玉院士夫妇在家中合影 “诚实做人、勤奋做事,淡泊名利、奉献一生”是张全兴的座右铭,也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1958年8月13日,担任当时化学系系办工厂离子交换树脂生产车间主任的张全兴有幸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接见。当晚,激动不已的张全兴提笔写下了入党申请书,立志刻苦学习、努力工作,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终身。 张全兴是一位实干家,说的少,做的多,身教重于言教,并且以宽广仁厚的胸怀团结着周围的同志。习近平总书记讲的“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和“撸起袖子加油干”让他深感共鸣。“实验科学、工程科学夸夸其谈是没有用的,必须要实干、苦干和巧干;这样才可以做出成绩。” 1993年,张全兴来到南京大学任教,负责筹建环境工程专业。当时的环科系理科强工科弱,基础条件差,教学与科研用房十分紧张,系领导腾出两间共 40平米的办公室,张全兴从自己的积蓄里掏出两万元,搭建了通风柜、实验桌,购置了几件简单的实验仪器,改建成基本可用的实验室。无论是实验室还是工程现场,到处可见张全兴的身影。功夫不负有心人,张全兴主持的“树脂吸附法处理有毒有机化工废水及其资源化研究”项目和“水溶性、难降解有机污染物治理与资源化新技术”项目分别获200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2007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09年科技部批准南京大学筹建国家有机毒物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环境科学与工程成为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江苏省重点建设优势学科,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入选“双万”建设专业。2022年,在教育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取得优异成绩,“环境科学与工程”软科排名全球第10,“地球和环境科学”自然指数全球(高校)第1,“环境科学”校友会排名全国第1。 回望63年的辛勤耕耘,张全兴培养出了90余名研究生和博士后,为祖国环境学科发展、人才队伍培养做出了突出贡献,2022年获高等教育(研究生)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他主张“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非常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要求每位学生都有独立开展一个完整项目的经历,做到既能搞科研,又会搞工程。 令张全兴欣慰的是,他的学生李爱民、潘丙才、张慧春、龙超、刘福强、张炜铭、陆朝阳等人传承了离子交换与吸附技术,进一步创新开发了纳米复合树脂和磁性树脂等,在重金属污染控制、有机废气治理与回收和工业废水提标减排及微污染水体净化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都已成为我国环境保护领域的栋梁。 为推动环保事业的发展,鼓励青年学者能够积极投身科研、努力创新,2011年张全兴出资成立“南京大学全新环保科技创新基金”,之后受张全兴感召,其弟子、诸多热心企业及个人追加筹资达千万元,并于2018年更名为“南京大学紫金全兴环境基金”,截至2022年已评选11届,共有来自全国各大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115位杰出环境人斩获殊荣,激励了青年才俊,对环境保护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起了积极推动作用。 张全兴给自己提出了两项新任务:一要更好、更多地培养年轻科技人才,尤其要培养好领军人才和接班人;二要尽力积极参与相关科研与咨询工作,争取在我国环保领域再做新贡献。 (根据《光明日报》2019年11月19日版“光明访名家”栏目文章“张全兴:做绿水青山的卫士”整理(记者:苏雁))
|
南开校友、世界华人华侨及各界朋友信息交流公益网站
|
---|
| Contact 联系 | Last Revised
01/26/202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