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土的逆天古物轰动世界
校友提供 09/05/2014
一、秦朝就有的下水管道

秦朝下水道
这是下水管道——很容易猜,但你知道是什么时候修建的?答案或许会让你大吃一惊:秦朝,而且还是没统一六国时修的,西安西郊西宝疏导路出土。没有最早,只有更早。中国商代后期都城遗址——安阳殷墟出土的陶制地下水道水管,至今保护完整。
曾经有网友拿出伦敦的下水道系统,让小伙伴们崇拜得五体投地。其实,不必膜拜别人,看看咱老祖宗的作品——安徽寿县的月坝和江西赣州的福寿沟,当中巧妙的设计丝毫不输给伦敦。
安阳殷墟出土的陶制地下水道水管

安阳殷墟出土的陶制地下水道水管
寿县古称寿春,明朝万历时的知州杨涧修建现代化的排水系统,清朝乾隆年间的知州刘焕在其基础上加筑了月坝。月坝不仅是非常简便有效的防洪系统,而且数百年后的今天还能用。在月坝中有一个T形的大木头塞子,这是月坝设计的一个关键所在,在洪水来袭时大水会把它推进下水道里堵死,防止洪水倒灌。
福寿沟

而江西赣州的福寿沟是我国古代城市排水系统的经典之作,北宋熙宁年间知州刘彝设计,距今900多年了。据说,刘彝设计的这条排水系统,可以让水自然流泻到江中。最神奇的是,江水暴涨泛滥,也不会倒灌入城,因为他还设计了一个配件——福寿沟的小金门。这种金门有十多个,在城内排水的时候,小金门会被推开,让污水倾泻入江;江水上涨时,又会把它关得死死的,再加上坚固的城墙,一点水都漏不进去。
二、药物冷却器、灌药器

满城汉墓出土的铜制组合器,由三足器、平底皿、承盘、龙柄勺组成。经过考证,目前确认此为医用的药物冷却器,说俗点儿就是专门给怕烫的家伙灌药用。

另一件汉朝文物——河北满城汉墓出土医用长流银匜,是给病重张不开口或者不听话的小孩灌药用的。捏住下巴,用那个又长又尖的喙,从上下牙中间撬开道小缝,然后手一抬,药就灌进去了——比当下妈妈们爱用的宝宝灌药器要暴力得多,有没有?看来,汉朝的人都不爱喝药,是被华佗吓怕了吗?
三、楚国人早就用上马桶了


这是安吉县天子湖工业园楚国墓葬发掘出的文物。木制漆器,年代太久,腐蚀很严重,已经解体了,不太好分辨是什么神器。考古学家经过研究制作出复原图,原来是一个坐便器——马桶的祖宗。这正好印证了坊间流传的一句话:懒人是推动科技发展的原动力。
四、明朝出土的高跟鞋

如果你以为高跟鞋是现代人的产物,是欧洲人最先发明出来的,那我只能跟你说“呵呵”了。
这是明朝的高跟鞋。
在明代,美女们就登上高跟鞋招摇过市。瞧瞧,这高跟鞋还是粗跟、尖头的呢,放到今天也还流行。
五、宋代就有的高尔夫球运动——捶丸



你猜这些古代美女在干什么?——打高尔夫!真的,这项运动古代叫捶丸,拿小棍捶石球之意也。捶丸运动最早是从唐代风靡的马球变化而来,不骑马的马球叫步行球,慢慢就变成了捶丸。
捶丸运动在元代时期大受上流社会欢迎,在明代成为流行运动。是一种无论男女,老少咸宜的休闲娱乐方式。千万别以为高尔夫球是多么高端洋气的玩意儿,这是老祖宗从中国千年前就玩剩下的了。
15世纪的苏格兰人也许发明了现代高尔夫,可惜中国人早就珠玉在前了。以后要是在欧洲出土了证明捶丸传入欧洲的文物,就彻底变成出口转内销了。我们自以为洋气了半辈子,其实是在复古。
六、战国时期就曾发明出来的冰箱
战国冰箱--曾侯乙铜鉴缶


战国冰箱--曾侯乙铜鉴缶
最早的冰箱“冰鉴”可以追溯的战国时代,其作用与现今的冰箱丝毫没有区别。古时候,天气再热,不能热了天子。于是,宫殿里有了最初的‘机器’。冰鉴是一件双层的器皿,鉴内有一缶。夏季,鉴缶之间装冰块,缶内装酒,就可起到降温的作用。湖北随县曾侯乙楚墓1978年出土了两件冰鉴,冰鉴上还放着一柄长勺是专门用来舀冷饮的。
七、唐朝时期的挎包
唐代的挎包,LV同款。现收藏于美国大都会博物馆。

唐代挎包
在古装剧里,不管女人男人,外出时一般都把随身物品揣怀里,或者袖子里,让人不由担心“不会掉吗”,“影响身形吧”?其实,我们都被编剧骗了,早在唐代,女人们就用上了挎包。唐代的一些《仕女图》或人物雕像当中刻画的美女都已经用上了挎包,还是LV同款呢!
八、三国的饭盒

这是安徽马鞍山市雨山乡三国吴朱然墓出土,名为彩绘鸟兽鱼纹漆槅,相当于现在经常用到的餐盘。这种方便快捷的餐盘目前认为是从三国时期开始流行,至南北朝有大量出土。这一个餐盘比较华丽,还是一件漆器,彰显其主人朱然地位的尊崇。南北朝时期的餐盘很多都是陶制的,书佐小吏吃工作餐用的,俭朴很多——当然比我们现在外出吃的一次性饭盒奢侈得多。
九、 辽代的牙刷


古人的生活水准远远高于我们的想象,早在东汉,人们就已经用上了牙刷,大多都是骨制器,据说有烧包的土豪用玉牙刷,而钱包不那么鼓的屌丝只好用木质牙刷。内蒙赤峰辽国墓葬出土的一堆牙刷保存得还很好,但是毛已经烂光了。
十、明朝皇陵出土的——香皂盒

明定陵出土的,香皂盒。
一边放香皂,一边放精油,用香皂洗完脸,再用精油擦一擦润肤。
古代的有钱人矫情起来,不是现代的小女生能比的。
十一、南宋时期的粉饼

是的,这是粉饼,南宋的。
大家闺秀们往脸上扑粉用,香喷喷,粉嘟嘟。
十二、被中香炉滚床单也不怕

这是唐代的被中香炉,可以把被子熏得暖烘烘、香喷喷的。这被中香炉的原理是陀螺仪,将香料放置在香炉内,任凭你在被子里怎么翻腾,里面放香的容器永远都能保持水平,香和香灰一点都不会洒出来。
十三、节能环保的汉雁鱼铜灯

那不是鸟,而是汉代的金属器。鸿雁伫立,回首衔鱼,这种造型的铜灯相对来说比较常见,但它的设计必须点赞:雁颈与灯体以子母口相接,鱼身与雁颈、腹腔中空相通,圆形灯盘附柄,可自由转动,盘下圈足与雁背直口套合。鱼腹部与灯盘相对应为圆形覆口,覆口与灯盘之间插立两块弧形屏板,交错开合,既能挡风,又可调节灯光亮度。灯火点燃时,烟雾通过鱼腹和雁颈导入雁腹,可防止油烟污染空气。不但美观,还节能环保,古人智慧令人叹为观止。
十四、战国时期就穿上了皮鞋


战国时期皮鞋
此为敦煌出土,汉代童鞋。上图为编织凉鞋,下图为牛皮鞋。有人据此认为中国人穿皮鞋起于汉代。这是瞎说。明明是战国。下图为战国时期皮鞋一只。
十五、南宋球靴

这双南宋球靴用牛皮制成鞋面,在鞋底上钉上圆头铁钉,向外突出,很耐磨,再涂以桐油,使之不漏水,不禁让人感叹其工艺之精湛,足球鞋还带钉子,跟现在的异曲同工啊~(国足为什么进不了世界杯?没穿此靴!哈哈。)
十六、唐朝腰带扣

古人对腰带也有极高的要求,腰带扣上镶嵌各种华丽的珠宝,直到今天依旧能够亮瞎你的眼,在这些腰带扣面前,爱马仕什么的弱爆了。
十七、新莽卡尺,现代游标卡尺始祖

游标卡尺是工业上常用的测量工具,也是现代工业仍在发挥着不可替代作用的测量工具之一。据著名青铜鉴定家张颂斌先生介绍,一般认为游标卡尺是欧洲工业革命时期产生的测量工具,英国在1973年出版的《英国百科全书》中,就记述游标卡尺是法国数学家维尼尔·皮尔在1631年发明的。然而,让很多人感到穿越的是,在汉代就曾出现过与现代游标卡尺几乎完全相似的卡尺,它比西方科学家制成的游标卡尺早1600多年。
张颂斌说,1992年5月在扬州一座东汉早期墓中出土了一件铜卡尺。
此铜卡尺由固定尺和活动尺两个主要部件构成,卡尺通长13.3厘米,固定卡爪长5.2厘米、宽0.9厘米、厚0.5厘米。固定尺上端有鱼形柄,长13厘米,中间开一导槽,槽内置一能旋转调节的导销,循着导槽左右移动。在活动尺上有一环形拉手,便于活动尺移动。使用时,右手握尺,拇指牵动环形拉手,左右移动,使用方式与现代卡尺完全一样。这件铜尺既可测器物的直径,又可测其深度以及长、宽、厚,均较直尺方便和精确。惜因年代久远,其固定尺和活动尺上的计量刻度和纪年铭文,已锈蚀难以辨认。
十八、“五寸之矩”,建大工程误差仅1/16000

“我们常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是画圆的工具,‘矩’是画方和测方的工具,‘矩’上有刻度,就叫作‘矩尺’。”据张颂斌介绍,珍藏在山东省计量科学研究院的一件东汉时期的“矩尺”距今2000年了,这件“矩尺”,青铜制,长11.6厘米,有刻度,分为五格,每格约2.31厘米,正合汉代长度的一寸,我们称为“五寸矩尺”。
由于“矩尺”是测量工具,一般不作为随葬品,所以出土极少。安徽省曾出土过一件战国时的青铜矩尺,边长为一尺(战国一尺),国家博物馆也收藏有汉代的青铜矩尺,边长也是一尺(汉一尺)。史料《荀子·不苟》有“五寸之矩,尽天下之方”的记载,意思是说小小的五寸矩尺,可以测量各种大小不同器物的直角。这件五寸矩尺,不仅说明了史料记载的真实性,同时也说明了这件文物的珍贵。
十九、东汉釉陶烧烤炉

我国吃烤肉的历史源远流长。《诗经·小雅》里就有一首诗写到烤肉:有兔斯首,炮之燔之;有兔斯首,燔之灸之。汉代学者毛亨在注解中说:“将毛曰炮,加火曰燔,抗火曰灸。”“灸”的意思就是“烤”。这首诗是写贵族在请客饮酒时,将猎取到的几只野兔或带毛烧熟吃,或烤着吃。秦汉时期,人们吃烤肉已很普遍了,考古发现的东汉著名孝堂山墓道石刻画像上,画着两个好似主客关系的人席地坐在火炉两侧,一人手中各拿两根羊肉串,举在火上烧烤,火炉呈长方形,下有双腿支撑。
二十、战国水晶杯,很穿越很梦幻

中国战国水晶杯 ,属于中国严禁出国展览的64件国宝级文物之一,出土当天就被送到北京。杯子高15.4厘米,敞口,斜壁,圆底,圈足外撇。素面无纹饰,透明,器表经抛光处理,器中部和底部有海绵体状自然结晶。此杯是用优质天然水晶制成的宝用器皿,国内罕见,其制作技巧和工艺水平令人惊叹。
在杭州博物馆珍藏着一件战国时期的水晶杯,它高15.4厘米、口径7.8厘米、底径5.4厘米,酷似今天我们使用的玻璃杯。它在1990年杭州半山镇石桥村一座战国土墩墓里出土,是迄今为止我国出土的早期水晶制品中最大的一件,是国宝级文物。
这件水晶杯是用整块优质天然水晶制成的,制作技巧与工艺水平令人惊叹。通体平素、简洁、透明,没有任何纹饰。略带一点淡琥珀色,杯子表面经过抛光处理,中部和底部有水晶的自然结晶形成的絮状物。古代工匠如何做出这么精美绝伦的杯子,让人难以置信,怪不得有网友惊呼:穿越!简直是穿越!
专家称,古人使用水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60万年前的北京猿人。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和墓葬中也曾多次伴有水晶制品出土。商周以后,水晶制品的制作更加精细生动,春秋时期已有水晶生肖雕件出土。这些器物采用圆雕的加工手法,技术上较之仅为钻孔和弧面打磨的工艺难度更高。到了战国时期,随着玉器工艺和加工工具的不断进步,水晶杯的制作工艺水平是可能达到这个高度的。
其实,老祖宗创造出了很多东西,只是我们缺乏传承,造成很多崇洋媚外的人叫嚣中国多么的愚昧落后,其实是他们不知道老祖宗是多么的聪慧。
21. 古代Taxi——记里鼓车汉代有种马车,车上站有木人,手中握有鼓棰。马车每驶至一定里数,木人就会挥动鼓棰,敲响前方的小鼓,古代称之为记里鼓车。
出租车啊!还能记历程,按公里算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