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译《格林童话》——没想到开头这么难
-译书的故事(之四) 1995年,资深出版家刘硕良先生计划出版一套世界童话,邀约胡其鼎先生(作家、资深翻译家,时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翻译《格林童话全集》。其时胡其鼎正忙于他事,无暇顾及,遂向刘先生推荐我承担这一工作。刘先生欣然允诺。 我手头没有德文原版的格林童话书。这年9月中旬,事情定下来后,我请在天津外国语学院任教的北大校友杨向如老师帮我借书。外院德语中心没有德文版格林童话全集,只找到一本选集,收童话40篇,于是借来开始阅读,酝酿,翻译。 我给在德国的潘逸和Anke Kulessa(我的儿子和儿媳妇)去信,让他们设法尽速选购一套有插图的德文格林童话全集最佳版本。他们遍寻汉堡书店,没有找到十分满意的,最后在瑞士购得,于1995年9月寄出。1995年的最后一天,12月31日下午,我从八里台邮局取回潘逸、Anke寄来的原版格林童话全集。苏黎世曼涅塞出版社(MANESSE VERLAG)出版的这套精装两卷本是以威廉·格林最后修订并已成为珍藏本的《儿童和家庭童话》第七版为底本校订的,共211篇,堪称全本格林童话权威版本,并有100多幅插图,装帧异常精美,令人爱不忍释。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一部外国经典名著翻译成另一种语言文字,译者的水平直接决定了该经典名著译本的质量。原著的思想内涵、人物性格、故事情节、场景描绘等等,译者是无权亦无法加以改变的,改变了,就是改编,而不是忠实的译作。译者所能着力的,就在译文的语言上。经典作家、大师级作家各有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各有其鲜明的个性印记。只有准确把握所译作品的语言风格、特点,才能进而在译文中体现出这些特点,使读者经由你的译文感受到经典作家的独特风格与巨大魅力,一如译者阅读原著时所深切感受到的。虽然,谁都知道,无论付出怎样的努力,百分之百地完美再现原著的美质、风采,是根本不可能的;但是,无论如何,必须锲而不舍地朝这个目标努力,因为这正是一个译者的职责所在,是他的使命,他的天职。如果不是这样,怎么对得起那些经典名著的大师级作家和广大读者? 下面是摘录自《格林童话·译者序》的几行文字: “自1806年格林兄弟着手搜集整理童话起,到1857年威廉·格林最后修订的第七版问世,《儿童和家庭童话》的搜集、编辑工作长达整整半个世纪。除了为适应时代精神和处于上升时期的市民阶层的要求,对童话的篇目和内容持续有所调整之外,格林兄弟对童话语言的推敲、润色成为历次修改、加工不变的重点。威廉·格林一篇篇一次次地修改了又修改,琢磨了又琢磨,以求达到简洁朴素流畅自然的极致,不落斧凿、琢磨的痕迹,为此耗费了难以估量的时间和精力。 格林兄弟身为德国语文学和古日耳曼文化学的一代宗师,却绝不小瞧童话这种被时下有些国人轻率地称为“小儿科”的文学体裁,他们呕心沥血,不懈追求童话文本的完美,犹如艺术大师苦苦探索,不创作出精妙绝伦的稀世珍品死不瞑目。” 这是我对《格林童话》纯粹、纯洁的美的语言的认知,并表达了我对格林兄弟不懈追求童话文本完美的崇高精神与丰硕业绩的敬佩、景仰之情。 格林兄弟执着追求完美的大师风范激励我为提升译文质量持续不懈作出新的努力。 作为一个业余德语文学译者,每当要翻译一篇文章或小说或一本书,我总感觉面对的是一个陌生的未知领域,一个全新的开始,必须兢兢业业,不断摸索、尝试。即使你已经翻译、出版了多部名著,当你将要着手翻译新的作品时,你依然是一个新手,稍不留意,便容易出现误译、败笔,甚至闹出笑话。 简洁、朴素、流畅是格林童话的语言特点,它的语言美是自然的美,朴素的美。可是,摸索如何在译文中比较准确地再现这并不深奥的原文的特点,却是一个出乎意料的艰苦历程。在那些日子里,这种“陌生的未知领域”的感受尤其深切。译完一篇故事,过几天再拿出来一看,感到不满意,不符合自己对格林童话语言风格的定位;又译一篇,仍感觉好不了多少。之前的翻译工作、成果和经验,对于眼下的工作,似乎并没有多大帮助。就这样,试译了好几篇,费去一个多月时间,直至译出《莴苣》这篇童话,才感觉似乎略为适应了格林童话语言清晰优美,简洁朴实,自然流畅的基调。这么煞费周章才终于找到感觉,这种情况,在此之前从未有过,之后也不曾有过。之所以如此,可能由于我很少阅读童话书,又是第一次翻译童话;再者,此次着手翻译童话,恰好在接连三年紧张从事海涅诗歌与茨威格小说的翻译之后(1993-1995年间的18个月里翻译了海涅6部诗集,接着翻译茨威格《人类群星闪耀时》中的几篇),他们都是世界文学史上赫赫有名的经典作家,他们作品的语言全都异常优美生动,富有表现力、感染力,但又极不相同,从译海涅诗歌、茨威格小说,到译格林童话,无异于一次急转弯、大转弯,因此,需要颇长时间始能适应。译出《莴苣》后,又重新修改之前翻译的那几篇童话故事的译文,然后一篇篇继续做下去。 从1995年9月中旬至96年5月中旬,约译出全书三分之一强。那时每周给博士生授课10学时,几乎全部课余时间都投入童话翻译,《格林童话全集》翻译工作到1997年1月10日,全部完成,前后历时约16个月。 其间,其鼎来信谈到:你翻译出版了好几本书,北京出版界的朋友不少人知道你,可是到现在你还没有出版过一本大部头的译作,在这个圈子(指研究、翻译德国文学作品的圈子),有一部大部头的作品很重要。这次是个机会,无论如何,不要分给别人合译,出版的书上译者就署你一人的名字。在此之前,我从没想这个问题。我没有想到的,其鼎替我想到了。他完全是为我着想。那时我教学任务较重,也曾有过找人合作的念头。收到其鼎的信后,便不再考虑找人合译。 我从1993年开始在一台386笔记本电脑上学习汉字输入。1996年1月底2月初,买了一台二手486台式电脑,后来翻译就大多直接键入电脑,时间约比手写节省三分之一。尤其方便的是修改文稿,定稿后用针式打印机打印出来,省时省力,其便捷大非翻译《伽利略传》时的手写可比;如果一字字工整誊抄,610千字不知道需要多长时间才能誊抄完毕。 本书的责任编辑黄钲先生是一位青年作家,时任广西南宁作家协会理事,在此书编辑过程中,黄钲先生多次与我书信联系,他的敬业与功力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由这样优秀的责编处理译稿,是译者的一大幸事。广西接力出版社 1997年9月推出拙译《格林童话全集》平装本,1998年2月出版精装本。收到样书后,我致信黄钲先生,感谢他的出色工作,对出版质量表示满意。同时表达一点遗憾的心情:全集最后的《儿童宗教故事》10篇全部未予收入。对此,黄先生没有做任何解释。也许顾及《儿童宗教故事》这标题或有向儿童灌输宗教意识之嫌,为避嫌避祸因而连同这10篇故事一并予以删除?自50年代中期至十年浩劫,因言致祸,因文获罪,不可胜数,如果文化人心存明哲保身之念而舍弃这几篇译文,完全可以理解,况且这也未必是责编一人所能决定的。因此,此后我没再跟黄先生提起此事。 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出版《中央编译文库·世界文学名著》丛书,拙译《格林童话》有幸名列其中。自此之后,拙译《格林童话》年年有新版本面世,截至2018年已有由13家出版社出版的篇目不尽相同的此书版本20种左右,其中有两种是双语版本(可惜不是德汉对照,而是英汉双语),以及用于公益目的的大字书。2018年4月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拙译《格林童话全集》,这是接力出版社推出《格林童话全集》中译本时隔20年后的又一版《格林童话全集》问世。这一版同样删除了最后那一组《儿童宗教故事》。 拙译《格林童话》成为受欢迎的读物,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这是我没有想到的。 子立 2019年3月29日星期五又补写了下面这段文字: 拙译《格林童话全集》出版后,每年我都不止一次拿出来读几篇,有时还同原文对照着读,越读越深切地感受到格林兄弟修改童话文本的匠心和苦心:越读越深切地感受到格林童话文本的丰富多彩:你看,《谜语童话》饱含着温馨的诗意;《神偷》的开头是小说笔法,甚至可以说它就是一篇引人入胜的短篇小说;《锥子师傅》则是一惟妙惟肖地描画 “常有理”极端固执者典型的素描,而末尾的《金钥匙》更是意味深长地象征/暗示还有极丰富美好的文化宝藏有待人们去发掘…… 【作者简介】潘子立先生是我国著名德语翻译家,天津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1938年出生于福建省泉州市,1955年厦门集美中学毕业,同年考入北京大学西语系德语专业。1960年毕业,分配到天津大学任德语教师,直至退休。青年时代开始尝试德语文学翻译。自1963年发表翻译作品威尔第歌剧脚本《阿依达》,累计出版翻译作品二十余种及散见于国内多种文学期刊、选本之诗歌、小说十余种。主要译作有《格林童话全集》《浮士德》《伽利略传》《轮下》《歌德诗选》《海涅全集》(第三、四卷)等,著有歌德抒情诗赏析《漫游者之夜歌》。潘子立的夫人许荣仙1965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毕业后在天津大学任教,长期从事研究生英语教学工作,副教授职称退休。育有两个儿子事业有成,一位在德国,另一位在天津。
为了祖国文明建设开创新局面,我们呼吁央视和国营媒体禁刊酒类广告。 How Alcohol Affects Your Body 酒精如何伤害你的身体 (英/中) --《海外南开人网》敬启 |
南开校友及海内外各界朋友信息交流公益网站 |
---|
| Contact 联系 | Last Revised
11/09/2024
| |